上世纪旧照片:苏州古城内高处远眺城西群山,城里城外建筑街巷连成一片。从北宋时期《平江图》碑上看,平江城(今苏州古城区)形如棋盘。碑上有街20条,巷246条,里弄24条,这些街巷一般与城河平行。然而直至14世纪的地方志中,苏州仍没有城墙以外街巷地图的记载。明代早期,苏州繁荣的现象出现在城市的西北阊门之外。16世纪前,阊门外的历史街巷,其中之一的义泽巷,"虽隘,而商贾所集";月城巷,"两京各省商贾所集之处,又有南、北濠,上、下塘,为市尤繁盛"。

“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古代坊市制中的“坊”是将城市中各类建筑划分成封闭的地理空间,将城市居民分区居住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唐时长安有108坊,东都洛阳有103坊,扬州、苏州约有60坊。白居易说苏州“七堰八门六十坊”,就是这种类似现在的新村小区。后来,坊逐步打开,中间的一条条小巷就形成了街巷,出现了“街巷里弄”。那么,石路地区有老街巷吗!《说文解字》:“街,四通道也”。前后左右都通,一般城里的主要道路古代都称街。【上塘街】【南濠街】等是石路老街巷,还是国内著名的历史古街! 《说文解字》:“巷,里中道”。巷就是街的支路小巷。【义泽巷】【义慈巷】等也是石路老街巷。


京杭运河开辟以前,阊门外不断围圩造田,古人沿河浜择水而居,开荒种田。旧志书上都称南濠街及其以西地区为雁荡村。宋代“夏驾湖菱”,被范成大写进了《吴郡志》。即今日 “菱塘浜”。 大约到清代初年,夏驾湖基本湮为平地。部分低洼地,如下津桥白莲浜,据说有开满莲花的小湖面,大约在北兵营西大操场位置。笔者记忆中,胡家浜青石桥一带,上世纪也有较宽的水面,连接南兵营及菱塘浜。如今,河流仍在,宽的水面已填平。如上推断,唐代以前阊门外仍以乡村田园为主。


历代文人对苏州阊门外的的描述,能够让后人多少知道点当时的场景。 晋代陆机作《吴趋行》说“吴趋自有始, 请从阊门起”,足见阊门其地域象征意义。《吴地记》亦载阊门有“高楼阁道”。然阊门外呢?远有太湖风光、群山环绕,近有枫江山塘、柳岸依依,自古以来即是达官贵人的游冶迎送之地。阊门内外的发展,曾经受限于古代城市坊市制度 ,商业中心在城内乐桥一带, 阊门外并没有因为地傍重要的交通路线而得到发展。唐代张祜诗云: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 当时阊西的运河沿岸,长洲苑外,作“草萧萧”之状,足证并非繁华之区。北宋之后虽然不再有坊市制, 但是这种城市布局的惯性依然存在。北宋王安石《泊舟姑苏》诗云: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所描述的虽是傍晚时分的景观, 但迟至北宋中期, 阊门外竟还是“四顾茫无人”。
由于大运河在苏州城西经过,唐宋以后阊门外逐渐繁华,明清时期,甚至成为苏州的商贸闹市。这才开始了阊门石路老街巷的形成。


根据专家研究,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导致郊区城镇的“卫星城市化”, 一些工业由府城内转向城厢附郭, 如印刷业、棉布加工业等大量往阊门外转移。加速了阊门外的城市化进程。吴县知县曹自守如此说道:“阊、胥、盘三门外曰附郭……自胥及阊,迤逦而西,庐舍栉比,殆等城中”。 城外街区之发展则以城西阊门、胥门外为最, 二门外街区已基本联成一体, 与城内无别。 至明中后期, 阊门外的城下街区沿着水道向外延伸, 西直至阊门外七里的枫桥地区。阊门一带的市场, 不仅各地商贾云集, 在经营时间上, 已经不分白天黑夜, 夜市很普遍, “带城灯火千家市, 极目帆樯万里船, 人语不分尘似海, 夜寒初重水生烟”。崇祯时人王心一说:“尝出阊市,见错绣连云,肩摩毂击。枫江之舳舻衔尾,南濠之货物如山,则谓此亦江南一都会也”。


17世纪后的天灾人祸,不断让城外的历史街巷遭到严重破坏。 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城后烧杀不停。阊门外吊桥以西钩玉巷、南濠街、南城下,直到新开河桥一带,败瓦颓垣,市廛烧尽。道光八年(1828)阊门外钩玉湾(今鲇鱼墩)、小邾弄、方基上发生大火灾,烧去200余家房屋。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逼近苏州,清军焚毁沿城民房以利守城。枫桥至上津桥、南北两濠尽为灰烬,房屋夷为平地。太平天国开辟损失较小的山塘街作为商贸市场,而上塘街作为军事通道,以南的部分历史街巷从此消失。战火破坏建筑,砖砌石铺的街巷地面仍在,战后老百姓沿着旧街巷建设新家,得以保留了阊门外的部分历史街巷,但是还是留有大片荒地。废墟如朱家庄东口土墩、十间头东高墩、义慈巷南高墩等;及南濠街小荒场、亦乐园、南北兵营、张家花园等荒地。清末洋务运动,以石路为中心开辟马路,拓宽老街巷;西风引入花园洋房又改变了原有传统格局,老街巷面目全非。抗战石路遭到轰炸,日寇占据大量土地建南北兵营,上津桥南堍文德桥、朱家庄毛家桥下塘青孝桥及附近街巷均遭填埋,阊门外赏梅佳地翕圃也被侵占。直至上世纪下半叶,上图红线以西都是农村,兵营南分别是虹桥、双桥大队。

上世纪末以来,石路商贸区开始拆迁改造。从此上塘河以南城外历史老街巷所剩无几。【上塘街】【南濠街】作为名街:【月城大街】阊门有月城,城外西向第一路;【渡僧桥弄】原名混堂弄;【钩玉湾】东北临“沙盆潭”,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爱女滕玉于此;【义泽巷】石路前身旧地名,疑与义慈巷、上义街同时期路名;【石佛寺弄】其地原有古刹石佛寺及古井“石佛寺甘泉”;【姚家弄】旅舍客栈闻名;【水弄】(南北中)据说因南濠街多失火而建数弄隔断;【佑圣观弄】因旧有佑圣观而得名;【太平坊】有伊斯兰教清真寺;【石磐巷】《紫芝园记》闻名;【北丁家巷】相传北宋宰相丁谓有宅第在此,故名;【鸭蛋桥浜】附近为鸭蛋市场得名;【磨坊弄】附近上塘街棉布市的作坊;【夹剪弄】手工剪刀作坊,“南社”创始人之一朱梁任曾居住该弄47号,旧时往朱家庄的通道;【醒狮路】路名系“同盟会”会员朱梁任所取;【宝莲寺巷】古为上义街。原有宝莲寺,巷以寺名;【义慈巷】有始建于宋代的朝真观,尚存镌有“敕赐朝真观”字样之门额;【普安桥弄】以青龙关上的普安桥得名;【朱家庄】(知稼庄)相传为朱姓人家的庄园,后废为荒场。清《吴门表隐云(朱家庄在义慈巷西南,仅一广场,游人麇至,百戏竞陈,货郎蚁集。”【白莲桥浜】传古广种荷莲,其地有天主教堂,系晚清中西式建筑;【三乐湾】道路弯曲三折得名。



阊门外上塘河南側,自东至西分别有南濠护城河、鸭蛋桥浜、桐泾河、白莲浜等河道水系,引成“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而上塘河、南濠河辐射出交叉互通街巷。咸丰十年(1860)后,逐渐扩展出许多道路。


清朝“同治中兴”以后,阊门外经济开始复苏。战后灾民纷纷自救,恢复部分街巷。然而,战争废墟、土高墩、闲荒地四处散布。重新布局以路、里命名的道路,基本都是新建的,如大马路、交通路等。江北灾害难民南下,寻觅无主荒地僻隅,权且栖歇棚户日增,以棚窝数为名,如十间头等;有些直接以南高墩、北高墩为名;还有以河浜为名,如胡家浜等。许多在1955年编门牌时才命名的,统称为“里”,如建设里、民庆里等。



记住这些街道门牌,或许你我他都曾经走过......月城大街、渡僧桥弄、石佛寺弄、义泽巷、乐荣坊、张园里、小杨树里、南高墩、东高墩、北高墩、西高墩、新民里、金石街、石磐巷、夹剪弄、交通路、醒狮路、宝莲寺巷、麒麟巷、朱家庄大街、白莲桥浜、茶厂弄、太平坊、姚家弄、佑圣观弄、亦乐园、民庆里、建设里、北丁家巷、南丁家巷、吉祥里、桂花弄、磨坊弄、大兴里、天灯头、十间头、双井弄、三乐湾、义慈巷、三生里、东阳里、永兴里、德仙里、鸭蛋桥浜、普安桥弄、南阳里、东海里、天福里、仁寿里、太原里、古沈里、良纪里、三元弄、中水弄、木角弄、水叶家弄、南新园、日晖街、药王庙弄、积善桥弄、三宝殿弄、西芦家弄、接仙桥弄、洪庆里、长春坊、同乐坊、同春坊、鼎生里、健康里、乐安里、美仁里、饭店弄、永福里、广济里、平原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