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金阊关

标签:
图片阊门外史话桥梁关隘戏台 |
分类: 说古道今 |

苏州民间有“三关六码头”一说。三关是三道防线,枫桥铁铃关为一,白虎关为二,青龙关是三。白虎关在下津桥南堍,取“白虎”为名;青龙关在普安桥东堍,取“青龙”为名,主要是和“白虎”相对。这三道关卡都是建于明代,主要用于防范倭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建在桥堍,关门正对桥面。敌寇入侵,桥是必经之地,便于集中火力打击敌人。金阊关又称青龙关,距苏州阊门城仅500米。苏州古代军事地域,北临长江、东面大海、南为杭州湾、军事重点在西边!青龙关位置险要,古人云:“关下古道,西至枫桥铁岭关,东与抬头可见的阊门、吊桥直线相连。船只分流,车马往来,为闻门前哨重地”。如果青龙关失守,苏州阊门将兵临城下!

明清时苏州阊门外,尤其是上塘街更是苏州商业的翘楚。明朝初年,上塘街是一条可以五马并行的大道,从阊门吊桥起,向西直达枫桥,称为十里枫桥塘。康熙年间的《苏州府志》记载,“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普安桥青龙关正在其中,军事经济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在明代,倭患和抗倭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大事件,也是苏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抗倭专设的“苏州三关”就是一个例证。青龙关原址为古运河重要渡口,与鸭蛋桥浜成为交叉路口。关楼约建于明嘉靖年间(1551—1557)之间。

古代于交通要塞屯兵把守,设置关隘,一方面是为了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另方面也是征收关税的重要设施。明朝时的敌楼早已塌毁,据说在清代曾经有过重建。据清代顾震涛《吴门表隐》卷十记载:“金阊关即古金阊亭,在普安桥。明嘉靖时,同知任环拒倭所建。国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赵禄星重修。又白莲桥有白虎关,亦环建。”关上有楼,可以望见远方,关门是木栅栏,可以关闭。自清末时起,阊门外几历战火,敌楼年久失修,早已无踪无影。


明朝年间,由于倭寇经常在沿海登陆后入侵内地,官府在苏州城外筑有不少关口,以防倭寇入侵。铁铃关,《苏州市志》称:“又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创建敌楼三处,分别在木渎镇、葑门外及枫桥即铁铃关。现仅存铁铃关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