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兵临城下金阊关

(2017-01-11 08:32:40)
标签:

图片

阊门外史话

桥梁

关隘

戏台

分类: 说古道今
兵临城下金阊关

苏州民间有“三关六码头”一说。三关是三道防线枫桥铁铃关为一白虎关为二青龙关是三。白虎关在下津桥南堍白虎为名;青龙关在普安桥东堍青龙为名主要是和白虎相对。这三道关卡都是建于明代,主要用于防范倭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建在桥堍,关门正对桥面。敌寇入侵,桥是必经之地,便于集中火力打击敌人。金阊关又称青龙关,距苏州阊门城仅500米。苏州古代军事地域,北长江、东大海、南为杭州湾、军事重点在西边!青龙关位置险要,古人云:“关下古道,西至枫桥铁岭关,东与抬头可见的阊门、吊桥直线相连。船只分流,车马往来,为闻门前哨重地”如果青龙关失守,苏州阊门将兵临城下!


兵临城下金阊关


明清时苏州阊门外,尤其是上塘街更是苏州商业的翘楚。明朝初年,上塘街是一条可以五马并行的大道,从阊门吊桥起,向西直达枫桥,称为十里枫桥塘。康熙年间的《苏州府志》记载,“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普安桥青龙关正在其中,军事经济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在明代,倭患和抗倭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大事件,也是苏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抗倭专设的苏州三关就是一个例证。青龙关址为古运河重要渡口,与鸭蛋桥浜成为交叉路口。关楼约建于明嘉靖年间(1551—1557)之间。 



兵临城下金阊关

古代于交通要塞屯兵把守,设置关隘,一方面是为了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另方面也是征收关税的重要设施。明朝时的敌楼早已塌毁,据说在清代曾经有过重建。据清代顾震涛《吴门表隐》卷十记载:“金阊关即古金阊亭,在普安桥。明嘉靖时,同知任环拒倭所建。国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赵禄星重修。又白莲桥有白虎关,亦环建。”关上有楼,可以望见远方,关门是木栅栏,可以关闭。自清末时起,阊门外几历战火,敌楼年久失修,早已无踪无影。


兵临城下金阊关
兵临城下金阊关

明朝年间,由于倭寇经常在沿海登陆后入侵内地,官府在苏州城外筑有不少关口,以防倭寇入侵。铁铃关,《苏州市志》称:又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创建敌楼三处,分别在木渎镇、葑门外及枫桥即铁铃关。现仅存铁铃关一处。

    

兵临城下金阊关

【普安桥】位于上塘街中,跨上塘河支流鸭蛋桥浜。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桥畔旧有金阊关(又名青龙关),与铁铃关、白虎关并称“三关”,明代为抵御倭寇建。马蹄拱单孔石桥,东西走向。该桥为苏州现存古桥中最宽的一座,达21.2米,为建桥史中所罕见。由南北两拱券并列组成,南拱净跨4.5米,矢高3.6米,中宽3.5米,武康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北拱与之相似,而中宽达17.7米,其上有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之关帝庙,门南向,庙宇占桥面83%,是庙与桥相结合的典型例证,有“普安桥,造得巧,庙蹲桥,桥载庙,庙门对河道”之说。如今桥尚存,惜戏台和关已陆续废毁。此桥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兵临城下金阊关


    上世纪末普安桥扩建马路,关隘遗迹无踪无影。青龙白虎二关,如今都已消失。不过有关方面曾在上塘河周边查访得知,青龙关、白虎关建筑形式和铁铃关相仿。古代,我国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四方之神并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古人有“为首”一说,普安桥青龙关的地位相对重要!



兵临城下金阊关

兵临城下金阊关


普安桥庙前不远处河面上,桥南10米处原设有跨河方戏台一座,与庙门相对。台上做戏,看客在桥上、河两岸及船上看戏,热闹异常。笔者小时候走过,只见庙未见戏台。老人们讲要逢庙会才会有,于是就等候,等候,等候;庙不在了,屋顶上开起了老虎天窗,冒起了炊烟;再后来,只有早晨去菜场,来回两趟,走过此桥,从不知道桥畔曾有座青龙关!如今普安桥尚存,惜戏台和关隘已陆续废毁。此桥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关隘能否为准文物恢复单位?喜欢看戏的人在心里留住乡愁,只能在电脑里制作起来......



兵临城下金阊关

兵临城下金阊关

兵临城下金阊关

兵临城下金阊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