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平镇旺巷村旧称荻扁,自宋代太尉王皋定居荻扁后,更名王巷,后又称旺巷。东临阳澄湖西湖,南接泥头村,西与太平镇相连,北与高塘村相接。村内里河潭咀呈咀形突入阳澄湖中(葫芦岛)。据史料记载,南宋建炎三年,宋朝开封府权知王皋护送宋高宗南渡明州(宁波),驻跸平江府(苏州府)。当到达“益地乡荻扁村”时,见此地东临阳澄湖,水陆交通发达,土地肥沃,举目烟波浩淼,芦荡摇曳,便心生念想,弃官后,王皋便举家归隐于此,披蓑戴斗,往来于吴山越水之间终老。清代,旺巷村属长洲县益地乡(金生里)下十七都三图、二十八图、中十八都四图。
《民国相城小志》记,村内有凤凰桥、兴隆桥、顾王桥、荻水桥、长桥5座石桥,为太平地区石桥最多的村,其中长桥已废,现村内旺巷港上的凤凰桥,为南宋建筑,公布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前,村内寺庙、园林多。明代前期,王城在王巷家宅开辟了槐庆堂、奉萱堂等“荻溪十景”;王锜建造的寓圃为园林之胜,现俱废。寺庙有建于坟堂头的朱神庙、后港的华佗师庙、里河潭的猛将庙,还有主修庵(止秀庵)及清嘉庆十一年(1806)立的碑、关帝庙及清乾隆三十八年立的碑、民国10年建的净土庵。除净土庵至今末尽毁外,其余均在解放初毁掉。
净土庵位于旺巷村东头,民国10年(1921)建,占地约30亩,方向朝南,有100余间房子,里面有亭、馆、阁、街、树、花草等。庵内有三尊神像,相传塑成后装金时耗用了12斤黄金。在前殿正门内有一只“万民钟”,钟上铸有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等人的名字。净土庵在60年代后期被拆,近年来又重建。
“净土庵”原来是王皋故居“阁老基”,座南朝北,东面濒临阳澄湖,举目烟波浩淼,芦荡摇曳。门前便是一条直通阳澄湖的河道,古名荻溪,河上有一座凤凰桥。

据《相城小志》载:王皋墓在里河潭兴隆桥边。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立有墓碑。1956年文物普查记录云:“墓穴完整,前有一河,南首一木桥。保护等级2。”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隆桥西堍为宋太尉南渡三沙始祖王皋公墓塚。墓冢前耸立着皋公墓碑,碑上雕刻着:武英殿大学士京汪张、王書题;禮部侍郎、内阁大学士蔡升元篆额;东沙侍读学士原郯,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中沙河南府鄭州牧省同立;西沙丙戌状元翰林雲锦修撰;吴郡蔡方炳谨識,时年八十有三《太尉公碑记》:“公讳皋,字子高,官至太尉。建炎三年,扈宋高宗驾南渡,定居长洲之荻扁郷,是为太原三沙始祖。宋兵部侍郎晋国公祜之元孫,魏国公文正旦之曾孫,工部尚书懿敏公素之孫,宗正丞鞏之子也。生三子:长吾置,分居泰仓;仲吾伍,世守荻溪;季吾曾,分居无锡。状元宰相彪炳後先,六百年来邱隴巍然。譜载長洲县下十七都三图牀字圩东。原子孫聚族守護,诚閥閱所,僅见略叙,所由以见篤,生之不偶云”。
葫芦岛的前身称之为里河谭,酷似岛屿。从空中俯瞰其形似“葫芦”,卧于阳澄湖,故取名为葫芦岛。葫芦岛历史可追溯到三槐堂南渡始祖王皋,里河谭一带因有荻溪、荻川两条水路交汇,旧称为“荻扁”、“荻溪”。历代中,荻溪都是文人雅集的地方,著名的有“天香亭”、“荻溪十景”等。明代王廷礼、王廷用筑“阳澄草堂”,使吴中隐者慕名荻川,多会于此,“成为阳澄湖畔独特的文化现象”。
过荻扁留题王苇庵宅
吴宽
三十年前此地来,高门重见向阳开。席间香气梅花供,庭下清阴栝子合。
春及西畴农事动,晚来东浦钓船回。主人为涤胸中垢,临别还教进茗杯。
槐庆堂
何贞木
槐庆名堂世亦殊,奉亲训子乐安居。义方自有传家懿,备养应知积善余。
凉袭彩衣风满树,影藏乌鸟月当除。何时载酒相为寿,共坐清阴读圣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