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东岸,吴江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世界,至今尚存各类古石桥200余座,可现存之桥为明代以前建造的廖廖无几,除了七都东庙桥、震泽香花桥、同里思本桥这三座南宋桥梁和元代遗迹松陵垂虹桥外,还有四座明代桥梁,七都广福桥便是其中之一。七都东庙桥也是吴江最古老的桥。

七都镇区南行5公里,至吴越村的大渠仁集市再往西3公里左右,便到东庙桥村了,这里隔河对面就是浙江省的境域。东庙桥呈现在眼前,静静地横卧在碧水之上,是那样的朴实无华,这是一座吴江现存最古老的桥。
东庙桥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梁式三孔,东西走向,全长21.5米,中宽2.1米,堍宽2.75米,中孔跨度为4.6米,高4.31米。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时的武康石构筑。武康石也叫紫石,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赤,原产于浙江省武康(德清县),宋代及元代时,江南一带常用这种石头来造桥,东庙桥上的大部分构件为此石,可佐证其的最初建造年代确实是在宋代。
东庙桥的构造技术颇有特色。其底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受力匀称。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石梁间铺设石板。每根石梁都是两端为31厘米,中间增厚至51厘米,外侧又凿成弧形,这不仅可增大压力,减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个桥面略成拱形。石梁之下的长系石上尚有四个直径为18厘米的半月形孔,此乃建桥时安置托木所用。
让人更加深信不疑东庙桥为南宋石桥的是,该桥中孔石梁中段刻有“绍定”字样,这“绍定”是南宋皇帝宋理宗赵昀当政时的一个年号,他共做了40年的皇帝,期间用了8个年号,依次为: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这“绍定”为第二个年号,共历6年。吴江的另一座南宋石桥——同里思本桥的建造年代也在宋理宗当政时,为宝祐年间,与东庙桥堪称伯仲。

东庙桥不仅历史悠久,其雕刻艺术也颇为精湛。桥次孔石梁边端分别刻有四朵形状各异的如意云。这图案为“八宝纹”之一,所谓“八宝纹”,即是指双胜、金锭、火珠、万卷书、犀角、双犀角、珊瑚枝和如意云。桥上刻上如意云图案,寓意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给古朴的东庙桥增添了些许飘逸的气息。整个桥面略呈拱形,造型美观。

广福桥位于七都镇隐读村,其西堍为浙江湖州地界,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建,现存之桥由当时江苏省吴江县和浙江省乌程县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合建,从桥上题刻中可得知,当时由95人捐银99两4钱。桥拱形单孔,由武康石(紫石)、青石和少许花岗石构筑,全长17.4米,桥顶宽2.34米,桥堍宽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广福桥拱券的砌置方式颇为特殊,采用了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所谓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错缝连接,这种砌置方式见于明代以前的桥梁;所谓纵联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之间加有“龙筋石”,清代、民国时期的拱形石桥都采用此种砌置方式,这较之于以前的分节并列,既增强了桥的横向整体性,又增加了桥的美观性,是造桥技术的一大进步。广福桥的拱券则以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砌置,具有明显的由明向清过渡的时代特征,这在吴江全市所有古石桥中是绝无仅有的。
广福桥上的题刻也颇多,除了捐银题刻外,尚有尖角嫩叶、含苞待放的莲花雕刻。莲花是“八吉祥”之一,所谓“八吉祥”是指佛教传说中的八种宝物,即法螺、法轮、宝伞、宝瓶、白盖、双鱼、盘长(中国结)与莲花。寓于所谓“引渡”的佛教意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勿及小小湖塘。”在吴江太湖南沿流传着这么一句谚语。所谓“湖塘”,即指今七都一带的72港。在这众多的河港中,有一条名叫张港的,位于七都镇望湖村,清代孙阳顾纂、曹翠亭增纂的《儒林六都志》对此港作了这样的描述:“直南受铁家港之水(此水从白田漾分来),经御史桥北行以出于湖西南,系野庙港支流,折而东入染店浜,由小浜北行,又转而东与御史桥北行之水合同过塘桥,以出于湖。”在这张港之上,横卧着一座明代建造的单孔石拱桥,颇有特色。
洪恩桥俗名环桥,东西走向,据桥拱券题刻所载,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当地皇甫等姓25户人家捐银72两建造。此桥距今虽已有500多年了,但基本保持原貌,除桥面石级经后人整修、局部改为花岗石外,其余均是青石构筑(明代时,江南一带常用青石来造桥,因此石材为青石系明代桥梁的一大特征),桥长13.3米,堍宽2.5米,顶宽2.24米,甚是小巧玲珑,矢高3.05米,跨度为5.6米,矢跨比大于二分之一,堪属陡拱,有利于船只通行。桥的拱券采用典型的明代做法,分节并列砌置,券石之间用榫卯相接,上下错缝,券石横向则用“铁扁担”、腰铁连接,以增强券石之间的整体性。让人称奇的是,洪恩桥的桥基没有采用常见的木桩基和多层水盘石,而是将底盘石和桥墩脚直接筑在地基上,地基上纵横相间铺设一层长条青石,桥台就砌筑在这青石之上。这种做法颇为少见,与当地特有的土质有关。包括七都在内的吴江沿太湖一带的土壤为小粉土,这种土壤呈颗粒状,非常细腻板结。洪恩桥正是利用了这种土壤,将之作为天然桥基,既省工省料,又保证质量,充分反映了当时造桥者的聪明才智。
洪恩桥南北两侧各有两只“桥耳朵”(系石),在其端面均雕刻着一种怪异的“吸水兽”,其模样为:宽鼻、突眼、阔嘴,额旁生角,腮边有爪,面目甚是狰狞可畏。其俯首向下,正视河心,寓意着欲使流水恬静安宁,不让河中妖孽兴风作浪,表达了当时人们辟邪禳灾、安居乐业的愿望。细看这雕刻,颇为精致,上部阴刻眼圈,两侧刻着双耳,阔嘴以弧线勾划,弧线下以小三角表示牙齿,额上刻曲线须毛,腮边则刻有两爪……为构造奇特的洪恩桥增添了些许艺术之美。
七都镇还有许多古桥,请观赏图片。







七都镇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1936年费孝通作社会调查时写的“江村调查”就是在庙港社区的江村写的(当时这个村叫开弦弓村),以后费老又多次到江村调查。木偶昆曲(昆曲提线木偶剧),又是七都的“一宝”,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艺术延伸。陆家港是太湖七十二港之一,相传唐朝诗人陆龟蒙曾从此出湖,后人为纪念诗人,将湖口所建石桥命名为“甫里桥”,桥的两侧有“万顷具区留禹迹,陆家甫里忆唐贤”的桥联。陆家港东的“养鹅浜”相传为陆龟蒙隐居时在此养鹅而得名。 吴越战,顾名思义春秋吴越打仗的地方。现七都、庙港一带在吴越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所处地带为湖滨滩地,为通往太湖洞庭东、西山的必经之地,因此,首当其冲成为吴越争霸的战场。据有关史志和地方志记载,吴越5次水上大战均与七都、庙港等地有关,至今,七都镇庙港社区尚有一个名为“吴越战”的自然村,一直传说着这里为当年吴越相争的战场,曾出土“战国青铜剑”,现藏吴江博物馆。另吴江博物馆还收藏有从七都、横扇、松陵等地出土、收集的铜矛、铜戈、铜刀、青铜剑等春秋战国时兵器10余件。吴越战座落在庙港与震泽的交界处。有兴趣的游人可去探访。
七都旅游后还可去南浔古镇。十分方便。
公交七306路:七都广场—南浔
线路全长:14.5公里。无人售票空调车,票价3元。
首末班时间:6:10-17:40
。
运行间隔:10分钟。
线路途经:铜七公路、人民路、吴越路、泰安路。
沿路停靠:七都广场、农商行、镇政府、国税分局、捐资碑、电线市场、交警中队、心田湾、丰田路口、菱田路口、长桥村、虹桥路口、大其仁、吴越村、吴越大桥、电梯厂、南浔。
清水以玩为主,喜欢桥的朋友请参阅ak-8307的博客《七都古桥知多少上、下》
谢谢欣赏。


****环太湖旅游****
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