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普通生活,柴米油盐醋,水为什么不排在其中。现代人想勿通。告诉你,自从有人类以来,直到上世纪前的人类生活历史,水和空气、阳光一样,从来不用花钱的。吃河水、喝井水,纯天然来水,要想付费,也没有收钱的单位。
后来,有居住地离水源远的;也有人讲究茶文化泡茶的。开始有挑水工送水,天然水就有了买卖。苏州观前街一带茶馆很多,泡茶都讲究水质,苏州当时最好的水,就是胥门外胥江里的太湖水。街路上除了黄包车,还有挑水工,挑着水桶晃晃悠悠地走在观前街上,也是那个时代街上的特色。
街上的挑水工
苏州三乐湾地区,东有鸭蛋桥浜,北有上塘河,西南角就是胡家浜了。区内再没有水道,吃水主要靠水井。1934年的夏天,吴中地区大旱,苏州城吃水成了问题,水井水位下降严重,许多井打不出水了。商人朱惠生先生热心公益,决定捐资万元(银圆),在苏州开凿深井。将深井的水用机器提升到有落差的高处,水就自动流出。水管线路经邵磨针巷到达观前街,西边到察院场,东到醋坊桥,就此揭开了苏州自来水的历史。
苏州第一个自来水厂在胥门,通常就称“胥门水厂”,水厂在接官厅城墙边,水源取自胥江水,胥江水源来自太湖,1951年向市区供水。据市自来水公司历史记录,上世纪50年代苏州每年新增的自来水用户,只有几十户到100多户,而到60年代中期每年新增数已达400多户。60年代中到80年代初,自来水清洁卫生的观念已渐入人心,但家里真正通自来水的还是少数。
城市自来水的普及率很低,尤其住在阡陌纵横的小巷里的人们,要吃水,就必须到很远的水站去挑。而日常的生活用水呢,则要到附近的水井里用水桶提来。这样度过炎炎夏日,其困难可想而知。
三乐湾地区,有个叫“阿陆”的挑水工,姓陆还是排行第六,已不详。他主要承包三乐湾老虎灶的水生意,兼带替附近居民送水。可以想象,供应水的老虎灶,居然自己也没有通自来水。路线最近的自来水站,在夹剪弄西口。早晨自来水站要排队,条件好的家庭喊“阿陆”送水,一般老百姓就自己挑水。“阿陆”不用排队,而且买水的价格也比其他人便宜。因为他是自来水站的“大户”。

旧时老虎灶老照片
老虎灶在三乐湾与夹剪弄间的横弄里。那只老虎灶,四只烫罐中间是灶口、后面一只中水锅、再往后一只高出灶面的积水锅。用铁漏斗往灶口倒一畚箕砻糠,火焰通红,从烫罐、中锅、积锅流向烟囱,受热逐渐减弱。四只烫罐轮流煮开水,烫罐水浅了,从中锅里取热水,积锅温水有龙头,水又可以流到中锅灌满。冷水、温水、热水、开水,热量充分利用。三样烧火工具,漏斗、笤帚、畚箕,样样派用场,不能缺。地下埋了几口大缸,“阿陆”坐在老虎灶门口,抽着烟,看见水缸不满,就自己主动去挑水了。老虎灶也有生意好的时候,冬季天将黑时,家家户户都要泡汤婆子;还有一段困难时期,早晨冲米粉,老虎灶门前人也多。
三乐湾双井,还有一家老虎灶,自来水管已经铺到门口。附近的新民里居民不去水站挑水,他们思想比较超前,每家每户自愿出钱合资,在弄堂内装了两只自来水龙头,要水就在家门口,十分方便。水龙头墙上挂个木箱,用多少水自己将钱投入。这是七十年代的事。
现在,基本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还有喝矿泉水的。笔者曾参与过部分苏州自来水抽水泵站的建设。1959年,兴建第二座自来水厂北园水厂,源水取自阳澄湖;1984年,兴建了第三座自来水厂横山水厂,源水取自东太湖香山取水口;1990年,兴建了第四座自来水厂白洋湾水厂,源水取自东太湖金墅泵站;上世纪末,又兴建成了三座新水厂:吴县水厂、新区水厂和园区水厂,源水均取自东太湖浦庄及太湖渔阳山取水口,供水能力已大有提高,源水水质也大有改善。
水,人类生存元素之一。从免费到收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