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小时候,住在石路五福楼沿街,晚上睡在床上,看着窗外明月,听着街上“叮铛叮铛”的马车声,总喜欢趴在窗口张望。直到附近戏馆散场后,闹市才逐渐安静下来。
以前,家里不大煮饭,经常从菜馆叫菜。中午时分,菜馆的小二,提了只竹编的食篮,送来刚炒的菜肴。饭吃不了,留在晚上烧泡饭。好像左邻右舍都是如此。因此,街上的酒菜馆很多。鸭蛋桥一角更多,有苏菜馆新太和、大庆楼,徽菜馆添新楼、同新楼、太白园,京菜馆久华馆、淮扬菜京江馆、常熟馆嵩华馆、素斋馆功德林,还有一家卫生粥店。西菜馆有铁路饭店、大东旅社、苏州饭店等。酒馆有鸭蛋桥金瑞兴(绍酒)、石路大有恒(苏酒)、元大昌,都供“咸亨酒店”式堂吃。1927年《苏州明报》评道:“阊门马路菜馆……久华多官绅,大庆、新太和以商家居多。”
早晨,母亲就跟着大人去喝茶。鸭蛋桥浜一带,茶馆中“福安”名气最响,1908年开于三岔路口,五开间二层楼,楼上凭栏品茗,可赏繁华街景。苏州人有句俗话:年初头上到“福安”去吃茶看兜风。石路“福安”是家茶馆,隔壁一家叫“啸云天”,对面“长安”茶馆遥遥相望,三家大茶馆在石路鸭蛋桥浜鼎足而立。马车来往虎丘等地时都会在“福安”门口经过。马车夫到此也要显显威风,催马加鞭。“福安”楼上吃茶看马车兜风,不排除顺便看看马车上的美人。喝茶实际上吃点心,母亲记得几句顺口溜:蟹壳黄、两面黄、火腿粽子梅花糕、酒酿圆子刺毛团、糖粥芋艿赤豆糊、小笼包子线粉汤、定生糕红春春、紧酵馒头味道好……
早茶不喝或者去面馆。苏州的面,花色甚多,即以浇头为例,有焖肉、炒肉、肉丝、爆鱼、块鱼、爆鳝、鳝糊、虾仁、三虾、卤鸭、三鲜、什锦等等,不下数十种;如以面汤多寡为例,有宽汤面、紧汤面、拌面之分,拌面中又有热拌、冷拌之别,其他还有种种繁琐的讲究。苏州的面,讲究汤的口味,所谓“厨师的汤,艺人的腔”,店家都十分重视吊汤,以口味鲜美为号召。阊门外的近水台,以苏式焖肉面闻名,有“上风吃下风香”的美誉;阊门内六宜楼,以鲭鱼尾为面浇,称甩水面,皆称美味。卫生粥店的锅面,石路义昌福都有旧时苏州较有影响的面点。
石路游乐场所也多。除附近西园寺、留园等外,有金阊亭、宝莲寺、佑圣观、太平坊清真寺,以及旧社会的烟馆妓院。戏馆除大观(合记茶园)、春仙、天仙外,横马路“老荒场”(
横马路南)有民中、吉园等3家。大马路被太平军和清军打仗大火后的“小荒场”(太平坊对面通南浩街称小玄妙观)也有金明、易兴、东方3家。外公晚上去“小荒场”
戏馆。母亲三日二头可以看戏,直到九十高龄仍能唱出几句。直到上世纪中期,“小荒场”里卖拳头、唱小热昏,还十分闹猛。戏院还发展了电影:大观于1916年开新舞台,后称光华戏院(人民影剧院);1918年开办首家飞云影院;文革前,有段时期戏院被拆,夏天专门放露天电影,价格便宜,成为避暑之处。1927年,民兴新剧社址开中国影院(大众电影院);1920年大华戏院改为金城大戏院(新华电影院),当时戏院都是白天放电影,晚上演戏剧。六十年代初,新华电影院每日傍晚,五分钱记录片专场,吸引了许多学生。石路一隅“五馆”兴盛,素来就是热闹夜市。
苏州钟表出现在明清时期。百货业中,钟表店代表新兴一族。馀昌钟表行曾于二十年代,在鸭蛋桥堍马路口竖起一只“馀昌”广告大街钟,又在大马路开设分号馀喴钟表行(今长江钟表公司前身)。后来大马路大小钟表店发展到16家,时代、时新、时达为王家三兄弟所开,馀喴、中南、大光明三家列入苏城十家著名钟表店。钟表店主要修理进口钟表,修理难度较高。大都是家族业,招数名徒弟做帮工,学徒吃住在师傅家里。解放前苏州是个消费城市,有钱人对钟表买卖情有独钟,当时也是保值传代的商品。有能力的店家有钟表买卖,经营世界各地钟表。戴手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钟表店也培养了大批手工艺人才。估计,瑞士街上钟表店的密度,也就与石路差不多。
1949年前后,石路比较有名气的商店还有百来家,除百年老店沫泰山中药店、义昌福菜馆、杜山珍菜馆、近水台面馆、赵天禄糖果、老正兴菜馆、元大昌酒店、东吴村糖果外,还有著名的大东旅社、啸云天茶馆、和平书场、仁和堂药店、兰生堂纸号、恒孚火油行、老恒丰烟烛店、王万泰五金店、宝成银楼等等;石路支巷里短短的姚家弄,就有公泰义等7家旅店;此外,还有多家山货、咸鱼、食糖、食盐等批发货行。
旧时石路附近吃喝玩戴穿,每日换一家菜馆,每日换一家茶馆,每日换一家戏馆,每日换一家商店,可以数十天勿重复。可见其热闹繁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