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泸山风光
泸山位于邛海之滨,主峰海拔2317米,与邛海相对高差807米。山峦奇秀,古木参天,是西昌的天然绿色屏障。密林深处高低错落地掩映着汉、唐、明、清年代修建的光福寺、三教庵、观音阁、玉皇殿、青羊宫、五祖庵等10多座古刹,巍峨壮观,雕梁画栋。从山脚的泸山牌坊登上山顶约
8公里,逶迤蜿蜒的山道曲径通幽,直达山顶。山中还建有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不同高处的观景台。登上观景台,邛海景观尽收眼底,水光潋滟,烟波浩渺,景色秀丽。沿途山道中可见很多猴子拦路要食物,十分有趣。
泸山牌坊。为登泸山的起始点,从此登上山顶约8公里,需2个小时左右。
民族团结亭。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铭。
无名亭。
听月亭。
眺月亭。
揽月亭。
光福寺前的照壁。上题有“天南胜境”四个大字。
照壁背面是明代状元杨升庵火把节夜宿泸山时写的诗句:“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照壁前观景台俯瞰邛海景观。
泸山东坡。
光福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由药师殿、圆通殿、文昌殿、魁星阁、望海楼、飞梁寺、大雄殿等建筑群组成,设计精巧,规模宏伟。寺内保留着精湛的雕刻艺术,有历代名流题咏的诗词歌赋、明代铜铁铸佛像、塔式香炉等文物。
光福寺内的观音殿。
光福寺内的千佛阁。
光福寺内的藏经塔。藏经塔高33米,为砖混结构,内有旋式楼梯盘旋而上,可直达楼顶鸟瞰邛海。“藏经塔”三字为赵朴初题写。
三教庵。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由杨、何、段三姓士绅捐资择地而建,地处泸山中麓,呈两个四合院并排,殿堂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祖像、道家太上老君和儒家孔子像,形成了“佛、道、儒”三教共于一庵的罕见奇特景观。
三教庵附近向游人要食物的猕猴。据说泸山上有猕猴几百只,时有伤人事件发生。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入口。博物馆建于1985年8月,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分设《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阶级》《家支、习惯法》《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的斗争》《民居院》等八个部分,向人们展示了2000多年来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衰亡,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
凉山彝族奴隶博物馆正面景观。
博物馆前的“凉山之鹰”雕塑。
博物馆建筑。
象征奴隶“绞绳”的雕塑。
象征奴隶“锁链”的雕塑。
博物馆内景。
彩绘木钵。
鹰爪酒杯。
彝族姑娘银饰头冠。
酒壶。
博物馆前的观景台。
具有彝族图腾柱特色的装饰。
观景台俯瞰邛海风光。
登泸山山中风光。
古树青藤。
观音阁。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原名观音精舍。观音阁由大殿、药师殿、地藏殿和望海楼组成,阁内有一座明万历肃太后敕立的“御敕明碑”石刻观音像,这是以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的“鱼篮观音”墨刻图(拓片)为范本翻刻的。国内除北京慈寿寺遗址外,仅有西昌一处保留此画,极为珍贵。
菩提寺。
菩提寺内的大雄宝殿。
古玉皇殿。始建于东汉126—127年间,为泸山道教宫观之首,是道教正一派创始人张道陵天师在四川设二十四治教区的蒙秦治所在地。殿内供奉玉皇大帝、紫薇大帝、后土皇帝、斗母娘娘等神像。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间从云南大理运来的铜铸大钟一口,声音洪亮,余音悠长。还存明代所铸铁化钱炉一尊。
青羊宫。建于明朝末年,呈四合院格局,是道教专门供奉太上老君之所。相传太上老君降临此处,有青羊显于此山,烟雾四起,人们上山观看,青羊至此不见终影,人们朝天观之,确见太上老君及青衣童子站在云端之中。为此,人们在此修建庙观,供奉太上老君、文昌帝等。
太上老君塑像。
三清殿。
三清殿观景台俯瞰邛海风光。
泸山干海子地理测量碑。
干海子远望泸山主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