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桥的由来
万里桥是成都的一座历史名桥,它的位置在今南门大桥处。在秦汉时代,成都古城南面出江桥门有两条江,一条是郫江(内江),一条是检江(又称流江和外江)。郫江上有座桥叫江桥;检江是一条大江,江上有座木石混合结构的大桥,称长星桥。长星桥是秦蜀郡太守李冰依成都河流情况,上应北斗七星,所造七星桥之一。长星桥又叫笃泉桥,因桥南有畜水大湖,名笃泉。到三国时,长星桥已成为成都南门十分繁华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口。东吴袭取荆州后,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结果在夷陵被陆逊打得大败,不幸病死白帝城,诸葛亮辅助刘禅执掌蜀汉政权。公元226年,为维持吴蜀联盟的格局,诸葛亮急派费祎出使东吴,临行前在长星桥为费祎设宴饯行,费祎感叹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后费祎不负重托,完成了与东吴联盟的外交使命,使蜀汉政权得到巩固。于是后人就将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起程经过的长星桥叫做“万里桥”。
最早记载“万里桥”名称的史籍是晋《华阳国志》:“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西南两江有七桥……大城南门曰江桥,南渡流江曰万里桥。”最早记载万里桥来历的是唐《元和郡县志》,其中记述到:“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名。”
万里桥在唐代时十分有名,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歌咏过“万里桥”。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有“万里桥西宅,百花潭百庄”、“万里桥西一草堂”等著名诗句,以指明“草堂”的位置。他还写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来说明诸葛亮与东吴联盟成功后形成的双方使者往来的友好形势。唐朝诗人王建赠女诗人薛涛诗中也有“万里桥边女校书”之句。张籍在《成都曲》诗中还描写了万里桥畔当年的景色。诗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岑参在《万里桥》诗中写道:“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刘禹锡也饱含激情地吟出:“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历代以来,还有不少诗人墨客对之挥毫寄兴。
元朝《马可波罗游记》对万里桥有一个描绘:成都“市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其中的一条河上。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结构,装饰着红色的图画,上面还铺上瓦片。整个桥面上排列着整齐的房间和铺子,经营各种生意。其中有一幢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吏的住房。凡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交纳一种通行税。据说皇帝陛下每日从这座桥上收益100金币。”当然,马可·波罗在记述中有虚构的成分。
据史籍资料记载,万里桥在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进行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葺。当时为七孔石砌拱桥,长
85米,宽15米。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水泥路面石平桥,保持了七洞拱桥的桥墩。1988年4 月维修万里桥时,水下发现秦汉时期的砌砖和基石,基石上还可见成排的木桩孔洞,这是当时建桥的技术和形式,证明万里桥确实始建于秦汉时期,早期应为木石混合结构平桥。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现代交通发展和防洪的需要,对清朝时期所建的桥墩进行了完全拆除,并移植到青羊横街望仙桥处仿建,保留了五洞石拱桥的形式。在万里桥原址新修了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桥梁,桥面加宽了一倍多。南桥头北侧新建起一座船形大楼,象即将起航的远航巨轮,成为万里桥的标志性建筑。

万里桥遗址处的船型大楼—万里号大饭店(2012年8月8日摄)

万里桥遗址处—老南门大桥(2012年8月8日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