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用比例知识解答”引发的思考  马龙

(2013-04-28 09:12:36)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题讨论

在本学期六年级期中考试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修路队原计划20一条公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多少米?”,题后缀有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题中工作总量是一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即标准答案给出解答方法是,解:设原计划每天修x米。(x+45)×(20-15)=20x  解之得x=135。而在学生考试试卷中出现另一种解答方法,(x+45: x = 20 : (20-15) ,解之得x=135。本以为这种方法是无可非议,因为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时间之比与工作效率之比成反比。但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此法却给了一个鲜红的“×”。同年级老师向我简述了改错原因,此题为反比例应用题,根据老教材的教学要求,反比例应用题必须列乘法方程式解答。本来这种解释也合情合理,但我还是抱以怀疑的态度揣摩一下这个问题。以下仅为个人见解,并非标准答案,错误之处,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说,既然题目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我们就先来回顾一下什么叫比例。所谓比例,是指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反比例作为比例的其中一类,亦从属于比例意义的范围之内的吧。列比例也就是列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从这一点上来说,第二种解答方法应该更为准确。再如,平时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题型,“根据8×54×10组成比例是(  )。”可见8×54×10在这里只能称之为乘法等式,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例。所以个人认为,第一种解答方法是利用反比例的意义解答的,而第二种解答方法则是利用比例的意义解答的。那么,既然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列方程解答是正确的,为什么利用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答反而不正确呢?

再次,从新课标北师版数学教材编写内容上来看,新教材虽保留了正比例、反比例的认识,但却删去了比例的意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内容,教材中相关正、反比例应用题几乎未有出现一题(当然,这部分知识我们六年级每位数学老师都进行了补充教学)。而在此次期中考试中出现用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其意义耐人寻味。

由“用比例知识解答”引发的思考 <wbr> <wbr>马龙 由“用比例知识解答”引发的思考 <wbr> <wbr>马龙最后,反思自己。记得有一次练习作业“在线段比例尺0___40___80___120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长5厘米,求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学生们开始写了,先把线段比例尺化为数值比例尺,“1厘米:40千米=14000000”,再用图上距离和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5÷1/4000000=20000000(厘米)”,最后把单位换算成千米,“20000000厘米=200千米”,解答步骤很繁琐,但每一步有条不紊。当我看到一个学生只用一步就算出“40×5200(千米)后,没有过多思考我直接打了个“×”,因为直观感觉40千米与5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相乘,在算理与算法上都说不通。可是改过之后,心中又有一丝不安,回过头来仔细思索,算式中的5应该并非题中的5厘米,而应看作5厘米是1厘米的5倍,是倍数。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40千米,则图上5厘米就表示实际40千米的5倍,即40×5200(千米)。由此让我想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当然要追求科学性与严谨性,但数学作为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也要体现它的实效性与简洁性,数学本就是研究自然界中最普遍性规律的学科,非要把它教得那么繁琐,倒不如让它更简便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