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用比例知识解答”引发的思考 马龙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题讨论 |
在本学期六年级期中考试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修路队原计划20天修完一条公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多少米?”,题后缀有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题中工作总量是一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即标准答案给出解答方法是,解:设原计划每天修x米。(x+45)×(20-15)=20x
首先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说,既然题目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我们就先来回顾一下什么叫比例。所谓比例,是指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反比例作为比例的其中一类,亦从属于比例意义的范围之内的吧。列比例也就是列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从这一点上来说,第二种解答方法应该更为准确。再如,平时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题型,“根据8×5=4×10组成比例是(
再次,从新课标北师版数学教材编写内容上来看,新教材虽保留了正比例、反比例的认识,但却删去了比例的意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内容,教材中相关正、反比例应用题几乎未有出现一题(当然,这部分知识我们六年级每位数学老师都进行了补充教学)。而在此次期中考试中出现用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其意义耐人寻味。
最后,反思自己。记得有一次练习作业“在线段比例尺0___40___80___120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长5厘米,求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学生们开始写了,先把线段比例尺化为数值比例尺,“1厘米:40千米=1:4000000”,再用图上距离和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5÷1/4000000=20000000(厘米)”,最后把单位换算成千米,“20000000厘米=200千米”,解答步骤很繁琐,但每一步有条不紊。当我看到一个学生只用一步就算出“40×5=200(千米)后,没有过多思考我直接打了个“×”,因为直观感觉40千米与5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相乘,在算理与算法上都说不通。可是改过之后,心中又有一丝不安,回过头来仔细思索,算式中的5应该并非题中的5厘米,而应看作5厘米是1厘米的5倍,是倍数。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40千米,则图上5厘米就表示实际40千米的5倍,即40×5=200(千米)。由此让我想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当然要追求科学性与严谨性,但数学作为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也要体现它的实效性与简洁性,数学本就是研究自然界中最普遍性规律的学科,非要把它教得那么繁琐,倒不如让它更简便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