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名师张凤仙
名师张凤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09
  • 关注人气: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分类: 教学随笔

精彩一刻:

由于我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制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上课时我做到胸有成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身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节课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我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操作,通过观察、交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我深知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从成功中找不足。

分层练习,发散思维。在获得圆柱的

昨天,在数学教研中,大家对数学中的“以上”、”以下“和“以内”等词包括原数吗进行了一场讨论,大家意见不一,各执一词,最后我上网查询资料:

    1、特级教师胡光锑回复10以内包括不包括10 ”时,说:我翻阅了过去的统编教材和现用教材,一般的教材,

10以内数的认识也包括10,万以内数的认识也认识10000,现行教材为1~1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就更明确了。不过一说10以内数的认识,大家约定俗成都知道要认识10,在一些政策性文件中,为了明确起见,一般要注明(含10或不含10)。

    2、一网友曾经向一位大学的数学老师请教过,100以内包括100。大学的数学老师说:数论里有这方面的介绍,属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范畴。

    3、一位教授王明仁说:其实,“以上”和“以下”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以”在这里是介词或连词,而“上”和“下”同

分类: 教学随笔

精彩一刻:

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又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堂遗憾:

 

分类: 教学随笔

精彩一刻:

1、本课中我充分利用黄豆图这一情景,对教材内容略作了调整,从对“如何知道谁的含量高?”这一问题的探索,引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和“分数化百分数”两个旧知的复习。而又结合两者自然引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这一新知。这一设计将以往单一、被动的开课旧知复习转变成了蕴藏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主动的旧知复习,一切都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由点生发,水到渠成。

2、数学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传递。

本课中在对一个数乘百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今天,讲授了《认识底和高》一课。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情境“天桥限高”,让学生探究出高,从而得出高和底的概念。原本以为图形的底和高在四年级“认识图形”中已经初步接触,并且前面已经学过了垂线的画法,所以在课前预设时没有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而是直接让孩子在图形上找底,并画出底所对应的高。部分孩子能够准确画出给定底边上的高,但还有一些学生在画的时候不会正确使用三角尺,不知道如何让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给定的底和所画的高重合,这还需要再多练、多引导中进行掌握,让学生通过多种层次的练习逐渐掌握画法,对于学生,教师还需更加细致的指导。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言为心声,描写人物的语言,意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永生的眼睛》这一文就用大量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特别是对父亲的两段语言描写,不仅含义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且准确地表现出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那么,如何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呢?
一、人物的个性语言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这个特定条件是由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写作时要通过区别比较来确定文章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
二、人物的语言不是无源之水,它是由“事”而生的,只有在具体事件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语言特点,因而要把人物放在事件中去刻画,要在事件中刻画人物的语言。对话要有明确的中心,人物围绕中心进行对话。描写时要把握好人物说话的动机,使对话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
标签:

教育

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本节课在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了学习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对10以内加减法算式进行系统的整理时,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在一直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现规律,获得更新更多的知识。
标签:

情感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列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都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基础知识,教材中提供淘气和笑笑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笑笑比淘气少收多少个玉米?”这一个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通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当然,在教学中有些地方不太理想,需要改进。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本节课教学中,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1、利用“青蛙吃害虫”的童话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加减法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摆小棒、拨计数器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样做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索和合作的意识,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3、学习了计算方法之后,注意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不足与改进之处:

1、情境图出示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帮助孩子理解情境图。

2、在使用计数器时,教师及时引导计数器与算式相结合,可板演计算过程的算式50+30=80(只) 80+6=86(只),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

4、温差问题出示后,教师可适当解释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题讨论

在本学期六年级期中考试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修路队原计划20一条公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多少米?”,题后缀有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题中工作总量是一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即标准答案给出解答方法是,解:设原计划每天修x米。(x+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