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随笔 |
精彩一刻:
由于我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制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上课时我做到胸有成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身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节课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我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操作,通过观察、交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我深知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从成功中找不足。
分层练习,发散思维。在获得圆柱的
昨天,在数学教研中,大家对数学中的“以上”、”以下“和“以内”等词包括原数吗进行了一场讨论,大家意见不一,各执一词,最后我上网查询资料:
10以内数的认识也包括10,万以内数的认识也认识10000,现行教材为1~1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就更明确了。不过一说10以内数的认识,大家约定俗成都知道要认识10,在一些政策性文件中,为了明确起见,一般要注明(含10或不含10)。
分类: 教学随笔 |
精彩一刻:
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又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堂遗憾:
分类: 教学随笔 |
精彩一刻:
1、本课中我充分利用黄豆图这一情景,对教材内容略作了调整,从对“如何知道谁的含量高?”这一问题的探索,引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和“分数化百分数”两个旧知的复习。而又结合两者自然引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这一新知。这一设计将以往单一、被动的开课旧知复习转变成了蕴藏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主动的旧知复习,一切都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由点生发,水到渠成。
2、数学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传递。
本课中在对一个数乘百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标签:
教育 |
标签:
情感 |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1、利用“青蛙吃害虫”的童话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加减法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摆小棒、拨计数器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样做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索和合作的意识,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3、学习了计算方法之后,注意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不足与改进之处:
1、情境图出示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帮助孩子理解情境图。
2、在使用计数器时,教师及时引导计数器与算式相结合,可板演计算过程的算式50+30=80(只) 80+6=86(只),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
4、温差问题出示后,教师可适当解释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题讨论 |
在本学期六年级期中考试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修路队原计划20天修完一条公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多少米?”,题后缀有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题中工作总量是一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即标准答案给出解答方法是,解:设原计划每天修x米。(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