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滕王阁序》里王勃的情绪分析

(2020-05-28 10:29:34)
标签:

王勃

滕王阁序

分类: 教学心得

才情难得并双全,苍天总能妒英才

——王勃的情绪分析,以《滕王阁序》为例

           王勃6岁能作诗,9岁作《指瑕》十篇,16岁出仕,可谓禀赋超群;诗词歌赋,开启李唐新风,奠定盛唐诗文之坚实基础,可谓旷世英才。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实为不过。王勃作沛王侍从时,作《檄英王鸡》,虽然为讨好主子,但是变相挑拨了皇室王子之间的关系,故而高宗震怒,被逐出宫门。不久,王勃求得虢州参军一职,据史载,王勃“鄙世傲物,蔑视尘俗”“以才陵藉,为僚吏共疾”(凭借才华欺辱他人,被同僚们嫉恨)。作参军期间,王勃出于怜悯毅然救了犯罪的官奴曹达,又怕泄密,于是旋即又杀了曹达,招致自己被判处死刑,幸而巧遇皇帝大赦天下而避免陨首,但他的的父亲却因此受牵连被贬谪为交趾县令。王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讨论之后认为:王勃是一个才华卓越、处事不周的人。我认为这个结论还算不错。

          对于滕王阁宴会王勃当仁不让、饮墨作赋的举动,学生之间亦有争论。有学生认为:王勃的当仁不让,成就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如果他迂腐地保持谦逊,那将是历史的遗憾。也有学生认为:如果由阎公的女婿孟学士来写,彼时彼景也能触景生情,写出美文来,况且王勃在文中文中赞美说:“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孟学士的文章能使蛟龙腾跃,能使凤凰起舞,而且是文辞的宗祖。对此有学生表示反对,认为:如果由孟学士来写,几乎不可能会有千古美文,理由是,倘若孟学士真是“词宗”,真有水平,历史上至少会有其美文流传,至少历史对其人或多或少会有记载,但历史上并无其人的详细记载,应该属于无名的庸才之辈,王勃在文中称其为“词宗”,无非是客套赞美之词。老实说,同学们的争论是有价值的,逻辑上是严密且有说服力的。

        纵观《滕王阁序》全文,王勃的情绪的变化是非常有趣的。开篇段,王勃在介绍洪州的地理位置、人才、物产、人文、军事时,脑洞大开,语言磅礴恣肆。接着写滕王阁恢宏的建筑和登楼所见美景。语言雅致,意境清远寥廓,为后人创造了“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千古名句。再接着作者又将目光收回到宴会的现场。宴会现场歌舞升平,文人推杯换盏,各自舞文弄墨,宾主逸兴遄飞,融洽交欢,好不热闹。正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一样,王勃也是兴尽之后,悲从中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一句,将“逸兴遄飞”的兴致猛地转到悲伤的基调中来。为何悲?悲“长安”、悲“他乡漂泊”、悲不见“帝阍”“宣室”。显然作者重返“仕途”之心不死,怀才不遇之伤很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写冯唐、李广、贾谊、梁鸿之用意不辩自明——自己这个曾经的犯罪之身,仍然想有所作为。

        王勃认为,贾谊之时有英明圣主,梁鸿逃难之时世风清明,人才被贬、被屈并非君王昏庸,并非时代暗冥。这种说辞似乎是个悖论。而王勃这样说,我想,除了王勃怕背上指桑骂槐讽谏当朝的新罪名外,主要是想阐明人生的起落沉浮、无常变幻全都是“定数”的道理,这是相当有趣的。对于王勃所谓的“定数”后文再说。

        接着说王勃的情绪。王勃并没有一味地“悲”下去。这与《兰亭集序》的情感脉络有些不同,《兰亭集序》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的愉悦之后,作者用“人之相与,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转为“悲”的情绪,在感慨生命短暂而又无可奈何之后,作者陷入“岂不痛哉”的情绪。《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一句,表明作者的情绪又从“悲”转为了“振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喷薄的心绪,昂扬的斗志在此显露无疑。“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寓示着王勃大有从头再来之豪迈,感情上是让人昂扬而热烈的,虽慨叹孟尝高洁抱怨,但不学阮籍失路痛哭。

但王勃的情绪并非就此振奋昂扬下去。    

文章最后两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情绪就太复杂了。作者首先说自己身份卑微,接着艳羡终军、班超、宗悫,明显充满这对自己身不由己 、怀才不遇境遇的悲叹。接着又豪气起来:没有机会尽忠,我要好好尽孝——从此放弃今生为官的幻想,一心侍奉父亲——“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我以为:看似决绝,实则无奈,何以知之?文章马上写到:谢谢阎公提供这个平台,让我有了展示的机会,创作《大人赋》的司马相如有杨意举荐,伯牙的琴声幸有钟子期知音。听出弦外之音没有?王勃实际上在以司马相如、伯牙自比,意思是:满腹经纶的我呀,谁来举荐?我的心曲奏响了,谁是我的知音?文章似乎又转入到哀怨低沉之情绪中了。

纵观全文,文章情感脉络由“兴”到“悲”再到“振”最后到五味杂陈的“无奈”,比较清晰。五味的情感正如王勃五味的人生,读来让人嗟叹。

文章最后一段,我们终于看到了王勃心怀感恩,谦卑低调的一面。当然他仍没有忘却顺及将阎公及在座的文人雅士们一番好赞。“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两句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样让在场的诸位十分受用。看来王勃不是不会处事,而是不够成熟。

再来说说不够成熟的王勃认为的人生的“盈虚有数”。我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王勃命运的形成可能有哪些原因?(这个问题似乎脱离了文本,不怕,让同学们的思维发散一下也是好的。)同学们讨论热烈。数即“定数,命运”,不论古人还是今人,相当一部分人一旦人遭遇坎坷不幸,往往认为这是“天命”,很少考虑到其他因数,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就如《雷雨》里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番对话一样——周朴园:谁派你来的?鲁侍萍:这是命,这是不公平的命派我来的!王勃的人生悲剧,如果仅仅归咎于“天命”显然是不合事实的。王勃带着搞笑的目的、以戏谑的口吻写的《檄英王鸡》客观上制造了王子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外人,干涉别人的家事,况且还是皇族家事,可见心智不够成熟;怀揣好意,出于同情救了曹达,后怕泄密,又杀了曹达,可见做事太过感性;背负罪名,明知仕途无望,仍牵牵挂挂,百折千回,不够干脆;滕王阁上,不失时机崭露头角,希冀鱼跃龙门,咸鱼翻身……。王勃跌宕的人生,并未让他内心澎湃的江河流淌成静静的小溪,他缺少沉淀,缺少反思,翻卷的恶浪最终要了他年少的生命。

显然,王勃的悲剧跟我们大多数人的悲剧一样,原因是复杂的。经过讨论,同学们大致得出了以下决定命运的要素:除却所谓“定数”不计之外,人生的悲喜,往往与“性格“”修养“”社会“”法律“有关。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层次,社会(政治)提供机会,法律保证底线。王勃的悲剧就在于,“性格”太过随性,“修养”缺乏完善,社会太过专治,法律没有底线。所以,人的命运的生成,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

毛泽东在评价王勃时有一句话: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一方。的确如此,究其文才,可谓绝代千古,究其心智,实在有所不足。因而,也怨不得苍天妒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