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里王勃的情绪分析
(2020-05-28 10:29:34)
标签:
王勃滕王阁序 |
分类: 教学心得 |
才情难得并双全,苍天总能妒英才
——王勃的情绪分析,以《滕王阁序》为例
但王勃的情绪并非就此振奋昂扬下去。
文章最后两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情绪就太复杂了。作者首先说自己身份卑微,接着艳羡终军、班超、宗悫,明显充满这对自己身不由己 、怀才不遇境遇的悲叹。接着又豪气起来:没有机会尽忠,我要好好尽孝——从此放弃今生为官的幻想,一心侍奉父亲——“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我以为:看似决绝,实则无奈,何以知之?文章马上写到:谢谢阎公提供这个平台,让我有了展示的机会,创作《大人赋》的司马相如有杨意举荐,伯牙的琴声幸有钟子期知音。听出弦外之音没有?王勃实际上在以司马相如、伯牙自比,意思是:满腹经纶的我呀,谁来举荐?我的心曲奏响了,谁是我的知音?文章似乎又转入到哀怨低沉之情绪中了。
纵观全文,文章情感脉络由“兴”到“悲”再到“振”最后到五味杂陈的“无奈”,比较清晰。五味的情感正如王勃五味的人生,读来让人嗟叹。
文章最后一段,我们终于看到了王勃心怀感恩,谦卑低调的一面。当然他仍没有忘却顺及将阎公及在座的文人雅士们一番好赞。“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两句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样让在场的诸位十分受用。看来王勃不是不会处事,而是不够成熟。
再来说说不够成熟的王勃认为的人生的“盈虚有数”。我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王勃命运的形成可能有哪些原因?(这个问题似乎脱离了文本,不怕,让同学们的思维发散一下也是好的。)同学们讨论热烈。数即“定数,命运”,不论古人还是今人,相当一部分人一旦人遭遇坎坷不幸,往往认为这是“天命”,很少考虑到其他因数,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就如《雷雨》里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番对话一样——周朴园:谁派你来的?鲁侍萍:这是命,这是不公平的命派我来的!王勃的人生悲剧,如果仅仅归咎于“天命”显然是不合事实的。王勃带着搞笑的目的、以戏谑的口吻写的《檄英王鸡》客观上制造了王子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外人,干涉别人的家事,况且还是皇族家事,可见心智不够成熟;怀揣好意,出于同情救了曹达,后怕泄密,又杀了曹达,可见做事太过感性;背负罪名,明知仕途无望,仍牵牵挂挂,百折千回,不够干脆;滕王阁上,不失时机崭露头角,希冀鱼跃龙门,咸鱼翻身……。王勃跌宕的人生,并未让他内心澎湃的江河流淌成静静的小溪,他缺少沉淀,缺少反思,翻卷的恶浪最终要了他年少的生命。
显然,王勃的悲剧跟我们大多数人的悲剧一样,原因是复杂的。经过讨论,同学们大致得出了以下决定命运的要素:除却所谓“定数”不计之外,人生的悲喜,往往与“性格“”修养“”社会“”法律“有关。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层次,社会(政治)提供机会,法律保证底线。王勃的悲剧就在于,“性格”太过随性,“修养”缺乏完善,社会太过专治,法律没有底线。所以,人的命运的生成,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
毛泽东在评价王勃时有一句话: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一方。的确如此,究其文才,可谓绝代千古,究其心智,实在有所不足。因而,也怨不得苍天妒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