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诗词鉴赏——《清平乐》
(2019-05-29 11:34:34)
标签:
李煜诗词鉴赏 |
分类: 教学心得 |
多情自古伤离别
——李煜《清平乐》赏析
拙文发表于《语文报》(二零一八年第21期)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南唐后主李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词人。其词作风格及内容以其国灭身沦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词作绮丽柔糜多写宫廷生活及风花雪月;后期词作凄怨悲壮多写伤春悲秋及亡国之恨。在李煜的词作中,单写离愁别恨,思人感怀的词并不多见,而这首《清平乐》正是这类词中的佳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一“别”一
如果说上阙词人以“景”生“境”、融情于景是实写,那么下阙以离人的视角写“归梦难成”就是虚写了。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南雁北飞并未带来故土消息,离人甚为失望,离人双目痴痴南望故土之状油然栩栩呈现于读者眼前;不能获故土音信,那就在梦中与故人相会吧,岂料路途迢迢,远得来在梦中都能难以相会。我们知道“做梦”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词人在此并非不知此言违背常理,无非就是想诉离别之痛,可谓“语婉而意悲”。接下来两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就把李煜这个伟大的词人惯用“化抽象为具象”“善用比喻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写作技巧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离恨恰如春草”,草之茵茵,春风一吹,蔓延滋孽,草之繁茂,势不可挡,离人之愁恰似这春草,浓酽得挥之不去,锄之不绝。“更行更远还生”一句,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一痴痴的离人,在漫漫荒草间踽踽独行,焦急地找寻着归乡之路,愈走心愈切,愈走草愈长,愈走愁愈增。春草漫漫,离愁漫漫,春草无际,离人的愁绪如春草孽生,更是无际。词人将离人这一形象置于春草间,笔触细腻,塑造了一个回归不得,思愁无际的离人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实则反映了词人对“离人”的浸透心扉的思念。再者,从形式上看,此句一“更”一“还”两字,把一个六字句巧妙地构成了二字一折、一句三折的句式,借以充分地传达出内心曲折哀婉、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给人以一波三折和一层深似一层的真切感受。
可以说,词人在末句中运用“春草”这一意象,用以表达自我愁思,是能够成功引发读者共鸣的关键。“春草”这一意象,也常被古代许多诗词大家巧用以表达心中愁情,例如杜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含蓄地表达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顾况诗《春草谣》中有“春草不解行,随人上东城”句,诗人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春草,来表达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李白在《灞陵行送别》写得更直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用春草来表现“送君”时的浓浓深情。当然,李煜运用“春草”这一意象,更显得形象,更显得缱绻,对读者的心神更具感染力。
总之,该词没有“刬袜步香阶”的浮靡,也没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怆,唯有“心踯躅兮泪涟洏”的痛彻相思。该词意象看似简约,意境却恢宏阔大;语言看似不事雕琢,却充满无穷情味,极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俗话说“最是无情Di王家”,如果真是如某些学者所说,该词是李煜在南唐亡国之前,因思念被滞留汴京的弟弟李从善而作,那我们对李煜这个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门门精通的多情后主,自然又会生出另一番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