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的桥---(道前、十全河1)

(2012-08-11 19:05: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苏州桥

                        苏州的桥---(道前、十全河1)

   十、第三横河(道前河、十全河),孙老桥--清水桥。有桥24座。

http://s7/middle/a2a55a1en7a4c4841cdd6&690
 01、孙老桥 第三横河上西起第一桥。南对吉庆街,北出道前街对剪金桥巷。古桥,名数易。唐刺史白居易建,称“白头桥”;宋知州孙冕重修,改称“孙老桥”;元总管道童再建,名“石岩桥”(石岩,道童自号);明代复称孙老桥。1980年定名“石岩桥”。宋梅挚有《过白头桥》诗:“白头桥奈白头何,旧德如存故老歌。不特舆梁起遗爱,大都才美服人多。”宋代桥南立有“孙君坊”,桥东北沿河有吴会、升羽、候春、茂苑、春波五亭并列。范成大有《泊舟吴会亭》诗。旧为石拱桥,1978年改建成钢筋水泥单跨梁桥。近年重修,花岗石桥栏,镌孙老桥。
http://s4/middle/a2a55a1en7a4c48fc1ea3&690
 02、乐村桥 跨第三横河。南出西善长巷对乐村,北通道前街对旧按察使署大门。桥在乐村前,故名。1953年始建松木梁板桥,铁栏杆。1964年改建钢筋水泥梁单跨平桥。后改建,今为花岗石桥栏。
http://s5/middle/a2a55a1enc6fae109fc44&690
 03、公和桥 跨第三横河。在乐村桥东,南出西善长巷,北出道前街。民国6年“道养市民公社”募建,聚公众之力以成桥,故名“公和桥”。1984年扩建改桥栏。条石板梁单跨平桥,条石梁由三块加宽至五块。人造石空腹桥栏,桥头望柱阴刻楷书填红桥名。石梁侧面正中阳刻隶书“公和桥”,其旁阴刻小字“同人公建”。
http://s9/middle/a2a55a1enc6fae5883a18&690
 04、吉利桥 跨第三横河。南堍连司前街,北出道前街正对养育巷。春秋时吴王织里所在,唐代犹名“织里桥”,宋代已以谐音化作“吉利桥”。亦有附会下邳张良、黄石公故事称为“失履桥”的。明嘉靖四年(1525)重建,民国19年又建,1953年拓建。1984年改造为钢筋水泥现浇板梁平桥,花岗石空腹漏花桥栏,桥头望柱阴刻行书填红桥名。
http://s14/middle/a2a55a1enc6faed8cb25d&690
 05、府署桥 跨第三横河。南出东善长巷对福民桥弄,北出道前街对市会议中心。今会议中心东部系明清苏州府署故址,旧时衙署门前津梁多称“福民桥”,意谓造福于民。1980年因重名改今名。明宣德五年(1430)况钟任苏州知府时建,嘉靖元年(1522)重修。1985年拓宽道前街、重浚河道时又修。条石板梁平桥,沥青铺面,两侧武康石边梁浮雕水浪旭日海马,左右武康石栏板浮雕狻猊42头,均为1985年移置于此的宋代古桥遗构。
http://s12/middle/a2a55a1enc6faf343608b&690
  06、缘圆桥  近年四季商旅饭店自建,通东善长巷
http://s7/middle/a2a55a1enc6faf7bef986&690
  07、志成桥 跨第三横河。在府署桥东,南出东善长巷对牌楼弄,北出道前街。民国6年当地市民公社主持募建,桥名寓“集众志而成事”之意。1984年改造。条石板梁(四块)平桥。条石栏板上加铁栏杆。石梁侧面正中阳刻隶书“志成桥”,两旁阴刻小字“民国六年”、“道养市民公社募建”。
http://s11/middle/a2a55a1enc6fafca6f6fa&690
  08、金狮桥 跨第三横河。南连金狮河沿,北出道前街。抗战时期,金狮河沿东侧有日军据点,架设条石板梁平桥通道前街,宽4米,名“濑川桥”。原金狮巷西口有跨第二直河的金狮桥(亦名三板桥),1958年填河时拆去,桥名移于此桥。1985年重建钢筋水泥现浇梁平桥。人造石空腹桥栏,中央阴刻填红“金狮桥”。
http://s14/middle/a2a55a1enc6fb049aa6cd&690
 09、饮马桥 跨第三横河。贯通人民路,北堍东侧为十梓街,西侧为道前街。古今要津,代有修建。《红兰逸乘》谓,晋高僧支遁饮马于此桥下,故名。民间传说则云,桥南堍西侧旧有关帝庙,赤兔马夜饮于桥下,故名。清初总兵土国宝镇压苏城人民反剃发斗争,屠城至饮马桥,天微明,遥见关帝凛然横刀立马桥上,惊而拜,遂封刀。实为夜间醉汉将庙中关帝神像移置于桥上。1949年为宽3米的木梁板桥,50年代、70年代重建拓宽。1984年道前街拓建工程中再建,现为中央钢筋水泥门形梁,两侧钢筋水泥T型梁。花岗石漏花桥栏,正中阴刻行楷填红桥名及重建年月。
http://s3/middle/a2a55a1enc6fb0a163092&690
 10、仓桥 跨第三横河饮马桥东南段,东堍接长洲路,西堍为张思良巷。宋《平江图》无此桥。明清各志载有“义役仓桥”、“乐输仓桥”、“绿水仓桥”等名。“仓桥”是其简称。旧有义仓在近旁,故称。1984年修。分节并列砌置半圆拱单孔石桥,花岗石构筑。石级已改为缓坡。实腹桥栏,阳刻楷书“仓桥”,阴刻“同治六年”、“长洲县正堂蒯重修”。
http://s2/middle/a2a55a1en7a4c4e843e61&690
 11、帝赐莲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俗称十全河)。北接长洲路,南出十全街西端,为十全街北侧西起第一桥。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有帝师桥、帝师里桥、帝思莲桥、帝赐莲桥诸称。1980年定今名。青石分节并列砌置半圆拱单孔桥,1984年修。步阶南15级、北18级。花岗石实腹桥栏,桥头望柱刻“沧浪区城建环保局”、“公元一九八四年改建”。拱顶侧面阴刻填红楷书桥名。
http://s13/middle/a2a55a1enc6fb162fa84c&690
  12、福民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长洲路,正对明清长洲县署旧址大门,南出十全街。桥在官衙之前,以“造福黎民”、“为官之旨在福民”励志,故名福民桥。明洪武元年(1368)于此设长洲县署时始建。1983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单跨平桥。花岗石实腹桥栏,阴刻填红行书桥名及“沧浪区城建局一九八三年改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