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教研片区数学送教下乡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2012-12-18 09:54:31)
标签:

杂谈

 

仙游县小学第二教研片区送教下乡教研活动

 

 

         送教单位:城西中心小学  赖店中心小学   

         受教单位:书峰中心小学 

         活动时间: 20121213

         活动地点:书峰中心小学

      

               

                    执教老师:赖店中心小学    陈爱群

                    指导老师:赖店中心小学    陈秀兰   苏雅仙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05 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放一放”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准确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两种情况。

教具准备:幸运星,盒里、袋子、小动物图片,题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那我们就利用幸运星来玩游戏,好吗?

  老师手里有颗幸运星,猜猜是在左手还是右手?

幸运星藏在哪只手这件事确定的吗?(不确定)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可能会这样,可能会那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一)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刚才我们玩猜幸运星游戏,下面我们再来玩摸幸运星的游戏。老师这儿有两个袋子,都装着许多幸运星,有红、绿两种颜色。我们把这两袋分别给它们做上记号,叫1号袋和2号袋。

1、认识“一定”

实践操作:从1号袋里能摸出什么颜色的幸运星?为什么?从这件事说明什么?

这样看来袋里装的全是红色幸运星时,摸出的结果肯定会是什么颜色的幸运星?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描述?(一定)(板书 一定),也就是说“袋里装的全是红色幸运星,摸出的一定是红色幸运星。”

    2、认识“不可能”

    我们从1号袋里摸出都是红色幸运星,那么从2号袋里能摸出红色幸运星吗?我们也来试一试。

这样看来袋里装的没有红色幸运星时,摸出的结果肯定不会有红色幸运星?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描述?(不可能)(板书 不可能),也就是说“袋里装的没有红色幸运星,摸出的不可能有红色幸运星。”

    3、归纳

 刚才我们玩摸幸运星游戏时,1号袋装的全是红色幸运星,从里面摸出的一定是红色幸运星,2号袋里装的没有红色幸运星,就不可能摸出红色幸运星,像这两种情况都是肯定,也就是事情发生的情况是能确定,(板书:确定)我们可以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二)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观察猜测

接下去请小朋友打开学具袋,看一看,里面装的是什么颜色的幸运星?

那要是让你闭着眼睛,从里面摸,你猜会摸出什么颜色的幸运星?(板书可能)

2、摸一摸,验证。

这只是你们的猜想,是不是这样,我们得验证下,下面请同桌合作,摸一摸,看一看,结果会怎样?

合作要求:一人摸,一人把结果记录在题卡上,摸三次后,交换着再摸。

3、汇报结果

  谁来说说你们刚才摸的情况。

从同学们摸的情况看来,真的是有可能摸出红色幸运星,有可能摸出绿色幸运星,这说明刚才小朋友们的猜测是对的。

4、归纳

由此可见,当袋里装有红色和绿色幸运星时,我们往里面摸的话,能摸出什么颜色的幸运星,这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吗?(板书:不确定)像这样不确定的事情,我们一般用“可能”来叙述。

   (三)总结建模

 通过以上摸幸运星的游戏活动,我们知道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是确定,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我们一般将能确定的事情,就说“一定……”或“不可能……”,不确定的事情,就说……可能……”。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判断。

现在请小朋友试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判断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好吗?(出示课本P1052插图)你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判断生活中的这几种现象吗?先想一想,然后在每道题的后面,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出来。

2、举例   你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现象吗?

3、按要求设计。

   1)设计要求:老师准备了许多硬纸片,有□、〇、△,要把它们装进三个盒子里,要求做到从1号盒里任意摸出的一定是,从2号盒里任意摸出的不可能是,从3号盒里任意摸出的可能是

 题卡内容:

请用□、〇、△代替要放进的硬纸片的形状,画在题卡里,每栏画6个。

盒号

     

画出放进盒里的纸片形状

1

任意摸出的一定是

 

2

任意摸出的不可能是

 

3

任意摸出的可能是

 

   2)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

   4)同桌互相检查下。设计对的同学,请举手,不对的同学把它改过来。

4、游戏。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三个词了吗?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这三个词来描述,课后,请你留心观察,找一找,并用这三个词来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定          

   确定                      

                                不可能        

不确定     可能

“可能性” 教后反思

                赖店中心小学         陈爱群

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刚接触的,比较陌生。这节课的主要目是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三个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创设摸1号袋、2号袋和学生学具袋的幸运星,这三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的同时,充分体验事件发生有确定的和不确定的。能确定的事情,可以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不能确定的事情,可以用“可能”来描述。其次是联系生活实际,以“地球每天都在转动”这件事为例,设问学生:这是确定发生的事还是不确定发生的事,应选择哪个词来描述,并要求用上这个词把这件事叙述一句完整话。例2的其他题目要求学生照此方法,想一想,选一选,说一说。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并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描述,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沟通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创设了“按要求设计方案”和“游戏”,这两个活动,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是:能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及偏爱,采取以“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还有训练学生应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描述事情,做得比较好

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和对这里的学生不熟悉以及自己有点慌张,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的伊始,我忘了告诉学生带来的是什么颜色的幸运星,就急着让学生摸幸运星。又如关注学生不够,有个学生把“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说成“地球每人一定都在转动”,我没有注意到,也没给她纠正。还有让学生替老师设计把硬纸片按要求放进盒里的方案,我在叙述题意时有点混乱。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在座的领导、专家、同行多多指教!

 

三角形的面积

                   

                    执教老师:城西中心小学    彭榕峰

                    指导老师:城西中心小学    陈成清

 

l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84-85

l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本节课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展示了小组的活动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能够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从而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l        学情分析: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基础是: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以及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知识的增长点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是割补法、转化法,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中蕴含的“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l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这一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l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以及对这一公式的理解。

l        教学难点:用“转化”的思想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l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的彩色纸片若干、学生练习纸、剪刀、

直尺。

l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大家认识吗?(出示)这个是——(长方形),这个是——(平行四边形)。你能求出这两个图形的什么?(面积) 

http://s13/mw690/a2a502bagd11af6c05b3c&690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TITLE="第二教研片区数学送教下乡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

师:如果老师让你在这两个图形上分别添上一条线段,使它们都变成两个三角形,你有办法吗?


http://s1/mw690/a2a502bagd11afda12400&690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TITLE="第二教研片区数学送教下乡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

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三角形会有什么关系?(实物演示)通过旋转和平移,我们发现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完全相同。这样就形成了①号和②号两个三角形,你能求出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二、动手操作,深入研究

师:刚才同学们分别借助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我们能不能从这里得到提示,如果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会求面积的图形,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找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大家拿出老师给你们的学具袋,用里面的三角形拼一拼。

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拼一拼,师出示操作要求。

操作要求:

            你们选的是哪两个三角形?

            这是怎样的两个三角形?

            拼成了哪个已学过的图形?

想一想,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注意:已学过的图形是指那些面积会计算的图形。)

师:大家动手拼一拼,老师更喜欢的是你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的同伴分享、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学生展示、汇报。

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拼的过程。

三、大胆尝试,深化公式

师:刚才我们是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研究面积的,如果只用一个三角形,你能探究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学生想不出,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在2000多年前,数学家刘徽就用一个普通的三角形,研究出了它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不想了解一下?)

http://s13/mw690/a2a502bagd11b0522d80c&690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TITLE="第二教研片区数学送教下乡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

      

师:就这样,刘徽用一个三角形,也得出了和同学们一样的结论,当然,用一个三角形剪拼,方法还不止这一种,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四、学以致用,拓展总结

1、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现在再来求三角形的面积就很简单了,只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1)    求红领巾的面积

(2)    选择:下面图中面积计算是4 × 3 ÷ 2 的有(                  )

2、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和红颜色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出示下图)为什么?(底和高相等)你有什么发现吗?(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http://s11/mw690/a2a502bagd11b060f335a&690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TITLE="第二教研片区数学送教下乡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

    师:你还能再画一个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能画多少个?(无数个)观察这些三角形,它们的形状相同吗?看来,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形状有没有关系?和什么有关系?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对一个题目有这么深入的研究。其实,学数学就应该多思考。这样,每做一道题,就会有一道题的收获;每上一节课,也会有一节课的收获。想一想,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不管是用两个三角形拼,还是用一个三角形割补,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只在数学的学习上,就是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新问题,也要善于把它转化成已知的问题来解决。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下课!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城西中心小学   彭榕峰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作为教研片区“送教下乡”的一节课,面对一群陌生的山区孩子,面对一群以讲方言为主的孩子,面对一群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孩子,该如何进行预设,我的预设孩子会有怎样的生成,成为我预设时不得不多想的一些问题。我决定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每一环节的步子尽量迈得小一些,让学生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滋味,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我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引入,出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然后抛出问题:你能在这两个图形上画一条线段,使它们都变成两个三角形吗?老师当场按学生讲的方法,剪下两个三角形,再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会有什么关系?通过把这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发现它们能够完全重叠。我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把它们重合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叠,我们就说它们是完全相同的。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学生对“完全相同”四个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下面的操作是基于对这四个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这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分解了新课的难点。

二、     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动手拼三角形的时候,我出示了操作要求,要求学生把三角形拼成已经会求面积的图形。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来拼,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学生就要设法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也是思维再创造的过程。巡视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找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里,虽然我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但是没有给他们交流的空间。如果在学生拼完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拼的,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学生之间有交流,就有思维的碰撞,下面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会听到更多学生的声音。这也是这节课比较遗憾没处理好的地方。无论怎样,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独自思考、充分活动、体验成功,对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实质,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三、     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经历了一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获得了一个结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收获了一种方法,却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引导学生将“转化”的思想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拼一拼,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