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的一堂文雅而深刻的课

标签:
女人女性情感人生生活幸福音乐大师教育女儿张宁虹杂谈 |
分类: 虹的世界 |
月初去大会堂听了场音乐会,国际大师的音乐果然是不同凡响的饕餮盛宴,享受了一流的视听盛宴,也经历了些小小挫折,算是愚人节陪五岁的女儿上了一堂文雅而又深刻的课吧。
那天晚上人民大会堂人头攒动,正在举行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何塞·卡雷拉斯的“巅峰之夜2012北京演唱会”。大师的表演说是一堂文雅的艺术课一点也不为过,而且课堂激扬酣畅,身在其境,不是用“深受感染”这样的词就能形容的。
何塞·卡雷拉斯以抒情甜润的天鹅绒般的嗓音和丰富的舞台感染力征服了北京观众,为大家带来了一次震撼而精彩的音乐旅程,除了经典的西方歌剧,大师也用纯正汉语奉献了中国曲目。而我在去之前并不知道,用歌声带我们领略艺术魅力的何塞·卡雷拉斯原来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是一位血癌患者。大师带给我们的震撼绝非单单是艺术,还有顽强的生命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卡雷拉斯这次带来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托斯蒂的《最后的歌》,脍炙人口的普契尼歌剧《托斯卡》选曲《为艺术为爱情》,来自歌剧《为了你爱》男高音必唱曲目《玫瑰》,匈牙利作曲家雷哈尔著名三幕轻喜剧《风流寡妇》选曲《相对无语》,旋律极其优美,深情而动人的普契尼被公认为歌剧代表杰作之一《贾尼斯基基》的《我亲爱的爸爸》,这首咏叹调被许多电影选做配乐,如《看得见风景的房屋》。他特意准备了用标准的中文演唱被誉为西北歌王的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将演唱会推向高潮。这位国际级音乐大师也被来到热情的北京观众深深打动,经过四次返场,最终以一曲饮酒歌结束了这场音乐会,全体观众起立用雷鸣般的掌声向他致敬。
幕间休息的时候我翻阅音乐会简介,无意间才知道1987年夏天卡雷拉斯被诊断为血癌,但经过一年治疗,他竟然奇迹般战胜了病魔,1988年7月在巴塞罗那复出音乐会,隔年便在西班牙梅里达演出了歌剧《梅迪亚》,从此继续自己的舞台生涯。步入21世纪后他依然为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奉献着美妙的歌声,这是何等令人钦佩的生命力啊!
五岁的女儿头一次去听音乐会,去的路上一直缠着我问有关演出的问题,小手紧紧攥着入场券,兴奋不已。来到人民大会堂前的广场,等待入场的人比较多,排起了长队。因为天气还比较凉,伴有大风,我担心女儿感冒,来到检票口试探性地问维持秩序的人是否可以通融一下让小朋友先进,黑衣人的回答干脆而冰冷:小孩也得排队。
既然纪律严明到无可商量,我领着小手冰凉的女儿乖乖站到队伍里。演出开始后,女儿十分喜爱歌声,但有问题仍然萦绕在她的脑瓜里,不停问我:何塞·卡雷拉斯从哪里来?唱的是什么歌?用的什么语言?伴奏的是什么乐器?四周巡视的黑衣人是什么人……第一次参加音乐会,一切都那么陌生,充满好奇。我压低声音一一解释,前排一位戴眼镜的男士越来越不耐烦,回头瞪眼,最终爆发了,整个身体猛转过来,怒视我们,并且嗓子里发出吱吱的声音,女儿吓得缩到我怀里再不敢发出声音,乖乖听完全场。
我起初一直为门口的黑衣人和坐我们前排的眼镜儿气愤,难道他们就没有过孩提时代,难道他们就没有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谅解吗?可是转念一想,忽然觉得要感谢他们,正是他们给出的挫折,让我的女儿明白了每个人都要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规则,入场要排队,听音乐会要安静,这比平时我苦口婆心地说教要生动得多,让孩子在小小的挫折中懂得规则,我应该感谢那些给孩子挫折的人。
愚人节的这个夜晚很开心,既欣赏了音乐会,熏陶了女儿,又让女儿接受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程,可谓一举三得,收获满满。孩子的教育真的是个随心所至的事,处处都是课堂;不过对我们大人而言,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处课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