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介绍铁氧体磁芯功耗PL的影响参数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磁芯功耗的理论公式:
其中,PL是磁芯的整体功耗损失,Ph是磁滞损耗,Pe是涡流损耗,Pr是剩余损耗,Bm是饱和磁感应强度,KH是磁滞损耗系数,KE是涡流损耗系数,f是频率,ρ是电阻率。
在公式里可以看到,Ph是和频率成正比的,Pe是和频率的平方成正比的,而Pr同样和频率有关,但是无法归纳成数学式,他们的关系如下图:
但磁芯使用在相对较低的频率下时,如100KHz,Pr会忽略不计。这时,PL就剩Ph和Pe两个部分。
磁滞损失Ph的影响参数:
式中,μi为初始磁导率。
μi的影响参数:
http://bbs.big-bit.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NzM1MTR8MmNjNTljNGR8MTUyNTg1MzcwMnwxMDA4MjR8NDM4NTA2&noupdate=yes
式中,μ0为真空磁导率,Ms为饱和磁化强度,K1为各向异性常数,λs为磁滞伸缩系数,σ为内应力,β为常数。(数值取绝对值)
从上面两个式子中可以看到,如果想要降低Ph的话需要,同时具备K1、λs、σ无限小。其中K1和λs是和材料配方直接相关的。σ是和烧结相关的参数,包括成分分布的均匀性,晶粒尺寸的均匀性,气孔的大小及分布,晶格缺陷的多少等等。
K1的关系图:
λs的关系图:
影响μi的另外一个参数:
晶粒尺寸越大,初始磁导率越高。但由于烧结体有杂质,气孔等的影响,实际情况只能是Guillaud线。
涡流损耗Pe的影响参数:
一般认为涡流损失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与晶粒尺寸D和电阻率ρ有关。另外一部分与磁滞损失有关。
所以降低Pe就变成在降低Ph的同时,减小烧结晶粒尺寸D和增加磁芯的电阻率ρ。
在Ph的影响因素里,我们提到增大晶粒尺寸D会降低Ph,而这一点同降低Pe的减小晶粒尺寸D是相反的。所以对于铁氧体来说,合适的晶粒尺寸才能达到最佳的磁芯损失。一般情况,功率的铁氧体应用频率在100KHz的条件,晶粒尺寸D在15μm左右相对合适。
增加磁芯的电阻率ρ需要考虑磁芯的导电性来源问题。对于铁氧体来说,其导电性主要来源就是Fe2+与Fe3+之间的电子跃迁,防止这种电子跃迁就可以有效的提高磁芯的电阻率。主流的方法有两种:1.掺杂杂质Ca、Si等,在晶界形成绝缘层,防止晶粒之前的电子跃迁。2.使用高价态离子占位,如Ti4+、Sn4+等,形成离子空位,利用空位阻断晶粒内部的电子跃迁。
剩余损耗Pr的影响因素:
磁芯应用在高频领域的时候,剩余损耗Pr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必须考虑这部分的损耗影响。一般认为剩余损耗跟烧结的晶粒尺寸有直接关系,如下图:
在高频领域,小结晶粒径的材料在损耗上更具有优势。
总结:
设计功耗的时候,首先要从配方的角度考虑K1和λs等尽量最小化,尽可能降低Ph;然后考虑杂质的问题,提高磁芯的电阻率ρ,以降低Pe;最后考虑使用频率来确定磁芯需要的烧结晶粒尺寸D,来降低Pr。综合以上三点就可以得到最佳的功耗P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