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小说到电影--谈《城南旧事》的改编艺术

(2013-11-28 09:03:09)
标签:

影评

城南旧事

文化

分类: 原创

如果说,商业电影用特技、宏大场景以及快速镜头来冲击观众的视觉听觉神经来博取高收入的票房,不得不承认看完之后确实有血脉喷张的欲望。只是这种高潮,就像是肉体交欢之后的偃旗息鼓,消失殆尽。在哗众取宠的商业片横行的世道里,一部经典老电影就像是一溪清泉,流过你的眉宇心间,掬一捧甘甜,对影成三人。 
电影《城南旧事》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由吴贻弓导演。倘若将小说《城南旧事》比作是林海音的童年碎碎念,那么电影《城南旧事》就是吴贻弓的一首弥漫着淡淡忧伤的诗歌。 
小说开篇介绍的是英子所住的房间环境和与她生活息息相关的宋妈。林海音在小说中的文笔不矫揉造作,随意中带着亲切,俏皮又不失大雅。即便是只看文字,读者就可以想象出小说人物的影像。 
例如: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格格地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 
“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褂裤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 
…… 
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电影开篇展现的是城外的景色和骆驼队,伴随着一段成年后英子的内心独白。摇镜头中的城外景色像极了《小城故事》,英子的内心独白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影片的风格。 
“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而今或许已物是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起来。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蚀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騃而神圣吗?” 
依傍在长城脚下的小城,响着清脆铃声的驼队映入眼帘,沧桑而眷恋的独白一下子带入到那久远的陌生又熟悉的童年光景。通过简单的对比就会明显地发现,小说就像是真实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而电影就像是一帧帧诗意的画卷,无论是它的画面还是对白。 
小说中人物情绪的变化依靠内在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电影中则是大量运用近景以及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强烈内心世界的转换。 
电影中导演在表现秀贞向小英子口述思康初到惠安馆的情形时,并没有像以往采用回忆重现式的手法,而是根据秀贞所描述的思康遇见她时的过程以及路线移动镜头,可以说是一个小范围的空镜头。那破旧的窗纸,那闪光的玻璃窗,那罩着青灰色的跨院门,那红漆斑剥的窗棂和柱子……正是这样的一个移动镜头,配上秀贞的回忆,爱情碰撞的火花,悄然在秀贞的生命中疯狂的盛开。无我之境,亦可以我观物,物皆可著我之色彩。 
李叔同的《送别》经过《城南旧事》的“造势”,风靡一时,家喻户晓。除去电影开头以及小英子在学校时演唱《送别》,三次《送别》响起的时候都标志着小英子生命中的离别。第一次是在小英子跟父母坐在黄包车上去往新家的路上,《送别》的响起标志着小英子与秀贞和妞儿的离别。小英子和妞儿在西厢房荡秋千的情形,小英子安慰秀贞的画面,不断地如同电影般在小英子那闪亮又带有哀伤的眼眸中闪过。第二次是在小偷被警察带走的过程中,小英子的无意导致小偷入狱。与第一次哀伤的眼眸不同,这次小英子的眼神里满是闪躲。善良的孩子不曾想过伤害任何人,单纯到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如同分不清海与天。最后一次是小英子爸爸的去世后,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从前可爱的小英子变得懂事了。长亭外,古道边,我把爸爸送别,和宋妈说再见,和童年告别。大片大片的红叶,冷落的台湾墓地,远去的身影将整个影片的离别之绪推送到情感的缺口。 
作为编剧、导演,改编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低底线就是忠实于原著。忠实于原著不等同于照搬不误,它允许在可接受范围内有所偏差,这与导演的意图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有关联。 
电影《城南旧事》整体上还是忠实于原著的。 
小说《城南旧事》分为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章节。五个章节各自独立,串连在一起又相得益彰。但是电影《城南旧事》并没有丝毫兰姨娘的内容。导演吴贻弓说:“我被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地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感情。”可见,影片主打朴素温馨路线。首先就兰姨娘的身份而言,一个风尘女子出现在一个温暖融洽的家庭里面有些格格不入,况且按照小说中,小英子的父亲还与其有暧昧关系。不论是兰姨娘本身的形象还是与英子父亲的暧昧关系,都会破坏电影的基调,也破坏了一个模范父亲的高大形象。 
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文人,他会在日本喝花酒,在家里抽大烟,和蓝姨娘眉来眼去。 
“我坐在小板凳上看兰姨娘的手看愣了,那烧烟的手法真是熟巧。忽然,在喷云吐雾里,兰姨娘的手,被爸一把捉住了,爸说:‘你这是朱砂手,可有福气呢!’兰姨娘用另一只手把爸的手甩打了一下,抽回去手,笑瞪着爸:‘被胡闹,没看见孩子?’爸也许真的忘记我在屋里了,他侧抬起头,冲我不自然地一笑,爸的那副嘴脸!我打了一个冷战,不知怎么,立刻想到妈,我站起来,掀起布帘子,走出卧室,往院外的厨房跑。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找母亲。” 
“妈站在大炉肚前,头上全是汗,脸通红,她的肚子太大了,向外挺着,挺得像是要把肚子送给人。……….我记得妈跟别人说过,爸爸在日本跟人吃花酒,一家挨一家,吃一整条街,从天黑吃到天亮,妈妈就在家里守到天亮,等着一个醉了的丈夫回来。” 
电影中的父亲则是慈祥,宽厚,知书达理,对妻子和孩子一往情深,体贴,甚至在暗中帮助进步有为青年的好父亲。这样的一个父亲却英年早逝,为观众留下了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从文学角度来说,电影无疑减弱了小说父亲的血肉感。但对整部电影基调而言,这无疑又是成功的。 
小说中小英子父母以及宋妈都不是地道的北京口音,而电影里所有人物都是一口京味十足的普通话。爸爸将“惠安馆”读成“飞安馆”,母亲则念成“灰娃馆”。这是电影较之小说的些许不足之处。 
电影《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恰到好处。小英子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甚至比小说原著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半疯状态的秀贞,忽而笑忽而哭,一个被情所桎梏的女人就这样活生生地完美呈现在大荧幕上。 
有人认为小说《城南旧事》固然是以一个七岁到十三岁小孩好奇的眼睛看世界,然而它更是它一部女性意识强烈的女性小说。英子既是位聪明小孩,更是一位伶俐而富于正义感的女孩,具有一双属于女性的、敏于同情的眼睛,特别能看见那些挣扎在性别压迫中难以翻身的女人。无论小说本身是否具有女性意识,但是毋庸置疑电影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从小说到电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