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2013-05-25 17:21:11)
标签:
教学论文教育 |
分类: 教育教研 |
一、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师是教学过程得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科书是主要认识对象。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根据我的调查,发现在大班额的教学情况下,多数教师很难实现课标的要求。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互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1、互动形式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兴趣。2、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层次性,启发性,艺术性,不利于学生思维建构。3、问题的讨论,准备不充分,讨论过程中,角色不分明,教师参与程度不足。4、更多地重视知识技能,轻视过程方法,无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5、数学课堂中的评价互动形式单一,多肯定与否定评价,缺少过程性的评价。6、 教师课堂开放程度不够,致使互动不充分。7、过度互动,让课堂无序放任。
二、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整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探究,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作用。
三、
(一)在师生互动中准备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多思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成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准备阶段的作用。教学得准备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准备过程,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内化,对教学材料的预备,制作等过程,也至关重要。在资源整理的阶段,也存在着师生的互动。由于,学生具有差异性,所以在获取、整理、以及创新升华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学生无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往往在交流过程中会抓不住重点,只是搜集了资源,却没有有效利用资源。无法准确获取与本课教学相关的重点内容,有些内容甚至是超出学生目前学习范围的。在教学学具的准备阶段,部分学生的学具准备也并不符合教学需要,往往是浪费了时间、金钱、也浪费了材料。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方面,教师的准确引导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提前出示一个资料搜集的范围,利用预习提纲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搜集,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搜集哪些相关内容。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提出对资料的学习,认识目标,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认识与内化,知道资料里的内容是什么?其次,在教具的准备阶段,教师应明确提出所需教具的名称,规格。在教学中,有的教具不符合学习要求,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准确性。例如:有的量角器,中间有一个圆孔,这个圆孔救灾中心点的位置。我们在进行量角时,需要先对准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而利用这种量角器的同学,却很难对齐中心点……在学生的学习准备阶段,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备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动。教师应指导好学生的“活动”,并把学生活动后反馈上来的信息一起纳入教师的“活动”中来。
(二)创设有效情境
(三)积极对待问题的讨论与探究。
(四)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五)在互动中进行课堂总结
演戏讲究“余音绕梁,留有回味”,课堂总结也
是如此,既要给一堂课的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又要从中打上若干“问号”。传统中教师讲述小结尽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讲老师的总结熟记于心。我在实践中,常常采用两方面的总结互动方式:一、“先让学生概括总结,再进行教师梳理”的互动方式,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进行思考,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总结能力。学生总结的过程,必定是片面的,但是多一些学生的时候,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进行整理,完整地结果就被梳理出来了。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教学结尾,除了让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外,还常常会让学习联系本课的内容,提出新的思考。例如: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一课之后,提出:“平面图形经过组合可以得到组合图形,立体图形可以吗?可以计算什么?”这样的问题就为将来要学的《组合图形的表面积》埋下了伏笔。课后提问的互动方式,也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提问的能力,以及联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