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前、课中、课后师生双边互动
(2013-05-23 13:41:18)
标签:
教学论文教育 |
分类: 教育教研 |
首先,信息资源要从多渠道获取搜集,图书馆、纸媒体、电脑网络等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信息来源广,数量大,才能筛选出与教学最贴切的精华材料。
其次,整理、创新升华信息资源的基本要求:1、选取的信息应紧密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去粗取精。2、信息知识方面,要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处理课前与课内相关知识的分类与连接,真正起到对知识的导入、引起思考、释疑的作用;能力方面,要注意信息材料呈现的层次性,既要符合思维运行的一般规律,能充分培养学生从一般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综合与分析的能力,又要适应教材层次的展开,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样”,不仅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方面,信息材料的出现,要么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要么能产生情感的认同,要么是情绪上的激昂振奋,要么是觉悟上的潜移默化。总而言之,教学诸要素通过教师的设计不只是要素简单的相加,而是既具有教师的创造性,又符合科学性、实效性的特点。3、信息材料应符合教学过程所需的要求,授课过程中,信息资料的交流比较集中于授课开始和授课结束因两部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授课开始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材料应该具有导入效果,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启动学生的思维,直接进入主题,集“导趣、导向、导思、导疑”的功能于一体;授课结束时的信息材料要能对整堂课有一个前后照应,既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又能把学生情感推向高潮,使学生觉得课已了,意未尽,既有学到了新知识的喜悦,又有对下次课的渴求。
这些互动经历,包括了导入过程中的互动:有情境互动,游戏互动,谈话互动,媒体展示互动,练习互动等方式。包括了探索过程中的互动:有问答互动,交流互动,小组讨论互动等。包括了教学总结过程中的互动,有师生共同总结,谈话总结,问答总结,以及拓展延伸等互动方式。这些阶段中的互动,需要教师详细思考,努力组织引导学生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是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效果。
对学生而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良好习惯。对教师而言,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的搜集资料,选取有用材料,为自己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激发,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再次,要及时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调整教学环节,甚至教学内容,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最后,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教师的参与程度,以及引导的层次度,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集引导,探究,巩固为一体的有效集合体。课后的师生互动,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过程,又是一个加深巩固的过程。一个有效的课后互动过程,不但能够巩固教学内容,还能引去学生共鸣,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课后师生互动,主要是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应用甚至创新。这一过程包括了作业对改,问题讲解,拓展练习,整理总结等过程。
在作业对改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帮助学生排疑解难。及时地讲解,及时地批阅,使学生的问题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尽量使学生不遗留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需要相应的练习巩固的过程,在一个阶段的教学完结部分,给予及时的补充练习,测验考核,既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巩固,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学习整理与总结,是对学生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与升华,有效地单元整理不但能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弊病,又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使其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