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行宫记(译文)
原文:孔旼(宋秘书省校书郎) 断句 翻译:杨占营 高万须
天
天下对四渎和五岳的祭祀中,泰山的祭祀规格最高。历代所传盛德故事中,十分圣明的君王也是非常谦让的。好像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对泰山的崇敬程度。当时巡视诸侯、祭祀山岳时,必须首先向山神致礼。但是这种礼仪只限制到公爵的级别。所表达的崇拜敬仰之情可谓极致。《礼经》说:“如果名山大川在诸侯封国之内者,诸侯可以对其祭祀;负责天子祭祀事务的官员,假如他们不携大臣陪同,虽然在其封国之内,也不得祭祀。这大概是对此等事的慎重起见,任何人不得随便祭祀以亵渎神圣。
现
现今的这座泰山庙不是某一郡某一县的事。万民都可前来祭祀,不能与恒山、衡山等岳等同对待。它位于周国(朝)与郑国的边缘地带,称为“行宫庙”,怎能沿习旧时的风俗呢?它有历史渊源,世人或许不明白其原因。莫非古代的天子在巡查诸侯国、拜祭山岳时曾经给助祭的人赐地封邑,为的是在进行圣洁的祭祀礼节时,向山岳表示诚挚的敬意吧!天子出巡住宿在外,在所经路途上要设馆所、定宿舍,其遗迹现在还能找到。周天子祭祀泰山时,郑国国君在费县南的祊邑(周宣王赐予郑桓公)助祭;鲁国国君朝见周王时在洛邑附近的许田(周成王赐予周公旦)住宿;南朝宋元嘉年间,宋武帝巡守时,在其行宫中宴请长老及旧臣。从这些例子可知,以前的巡守都有起始说法。虽是这样,周朝的道德衰落,天子不再巡守,而其别庙之名仍然存在。时至今日,民众都可祭祀,也属不守礼制之过失。
临
临汝(郡)城(现汝州城)东30里,有古“泰山行宫庙”,原处于周国(朝)与郑国的交界,是周边都城和列国会合之地。这大概是对古时诸侯经过时所暂居休息的舍、斋、宫、别庙等的称谓。这是按照老辈子人们的传说记下来的。自宋初以来,有百余年时间了,风俗辈辈相传,祭祀从未间断。泰山庙自兴建以来,历经五代乱季。祀礼规制低陋,庙舍寝室被焚,大众财力不足,庙宇荒废。椽檩塌陷、瓦片坠落、台阶倾倒、垫土虚松。散落的钟铃上长着苔藓,已经锈蚀腐坏。即使桌几设施都有,牲酒祭品具备,也请不到神灵下界享用。乡村的庙社掌管者前来庙中祈祷时,往往心态并不踏实。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特别该做的修缮事心有余悸,他们先是留心经意,而后再做改造。神像的仪态、神像的衮章(披衣),皆按古式制作,秩序尚且恢复,但还与朝廷对神灵的崇敬程度不能相称。
今
今有惠民里的农民许允恭到乡政府协商(筹资),自己出力,依照旧式恢复庙宇,已经焕然一新。于是,大门、窗户、栏板、台阶、廊房等等都有增补。神像端坐屏风前,銮车旁边有侍卫,威仪彰显,皆合礼制。向神灵贡献的场所具备了,人们都是欢天喜地;山川光华绚丽,妖魔不敢兴风作浪,神灵威严地降临人世间。由此可知,五岳四镇神灵的威力多么强大啊!古来有礼乐,圣贤有谟训。尽管授礼乐教诲人,仍然还有不遵守礼教者。而神灵默默稳坐暗处,当对人有祸福影响时,就像雷击夷伯庙遣罪于鲁大夫展氏(邑伯后裔)一样,因为他有不为人知的罪恶。然而,有不施威力就可惩治人的事,又有不受人劝就会回心转意的人。如果为人小心谨慎,自知修身养性,行善的人就会更为善良,作恶的人就会逐渐作罢。这就是所谓以道德和行为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则是头等大好事啊!
汝
汝州在春秋时是戎蛮子国。相传周大夫辛有到伊川视察时遇到有人披头散发在田野中祭祀先人,这里距那地方很近。此地民俗淳朴崇尚祭祀,多数人惧怕鬼神而又迷信鬼神。对五岳的祭祀就是典祀(按礼制举行祭祀)。这里老百姓所做的祭祀,全天下都知道其所供奉的神祗是周公或东岳大帝。不是此类的祭祀都不在祭祀典籍所列,称为“淫祀”(即不合礼制的祭祀或不当祭的祭祀)。淫祀不能祈来福分。吁!怎可以胡乱祭祀呢!高尚的人崇尚亘古之圣训,以此而端正自己的行为,有道德的人表现最为突出。
我
我恐怕后世生异端弊事,此事被旁门左道所搞乱,因而记下此庙的事宜。这又涉及当初之时许云恭自乙酉年(公元1045年)六月开始经管庙事以来,历经九个月完工。工程完毕,举行落成典礼,又来找我撰文,永久记载此事。关于建筑装饰品和匠作人员的工费,记于碑阴,在此不详细记载。
(
(2016年4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