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汝州《泰山行宫记》解读精要
(2016-08-02 00:07:47)
标签:
泰山行宫泰山庙考究历史文化 |
分类: 黄涧河畔“泰山庙” |
汝州《泰山行宫记》解读精要
高万须
1、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2、孔旼(mín,又写“旻”):《泰山行宫记》作者孔旼,字宁极,生于宋太宗赵光义淳化4年(993年),卒于宋仁宗嘉佑5年6月(1060年),享年67岁。孔子46代孙,宋代汝州龙兴县 (今宝丰 )滍阳 (今属新华区 )人。孔旻,性孤洁,喜读书,隐居于乡间。多行善举,方圆百里,人皆敬重。每当人们行路遇见他,就恭敬地撩起衣襟让行。父亲死葬后,他臥居坟侧三年,孝举感人,获朝廷赐粟帛。经朝中近臣举荐,他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卸任几年后,皇帝召他当国子监直讲,他辞不赴任,后转任光禄寺丞。不久,他又被任命为龙兴知县,他又辞而不受。卒后,他被赠名太常丞。孔旻晚年只读《周易》和《老子》,著有《大衍》一文传世。孔旼之子孔夷,字方平,自号滍皋渔父,隐名鲁逸仲,著名词人,与李廌(zhì)为诗友酒侣。《全宋词》录其词三首,均为上品。道光《汝州全志·鲁山县古迹》“孔处士墓”载有王安石(1021-1086)为孔旼所撰志铭。正德《汝州志·汝州文》录有孔旼撰《泰山行宫记》。
3、 泰山神: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泰山君、五岳君。有说其身世为太昊伏羲。在民间传说中东岳大帝是主管世间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和人) 出生大权的神祗。作为泰山的化身,泰山神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泰山神的生日。自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
4、 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就是祭天,即天子登上山巅筑坛祭天。“禅”就是祭地,即在山下的小丘除地设坛祭地。“泰山封禅”就是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史记·封禅书》记载有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自秦始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都曾到泰山封禅。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明清两朝将封禅改为祭祀。虽然明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很多地方建起泰山庙,黎民百姓也开展祭祀活动。
5、巡狩:又作“巡守”,古时天子(皇帝)五年一出巡,视察诸侯所守的邦国州郡。《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孔传:“诸侯为天子守土,故称‘守’。巡,行之。”《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汉书·宣帝纪》:“ 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国,皆立庙。”
6、
方岳:1.此文指四方之山岳。古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一指衡山)、北岳恒山。
7、 公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号。周代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种爵位。
8、 《礼经》:简称《礼》。《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中《礼》指《大礼》和《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9、祝官:古代掌管祭祀祝祷等事宜之官。
10、常衡诸岳:指四方之山岳。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颁诏,正式确定五岳:东岳为泰山、西岳为华山、南岳为霍山(即衡山)、北岳为常山(即恒山)、中岳为嵩山。这是关于“五岳”最早的文字记载。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汉、宋避帝讳为常山(汉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朝之恒山郡,汉亦因而改常山郡(国),治元氏(今县西北)。西晋常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隋为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镇)州常山郡。天宝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后又避穆宗讳仍改常山。明朝中期后,北岳通常指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的恒山,曾名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紫岳。衡山,又名南岳、南山、寿岳,古名湘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衡阳市南岳区。安徽天柱山,又名皖山、霍山等,人称“古南岳”、“小南岳”、“古衡山”。汉武帝刘彻南巡时,曾亲临皖山设台祭岳,敕封霍山为“南岳”。当时,湖南衡山叫做“湘山”。隋开皇九年(589年),皇帝杨坚诏废天柱山,改定湖南的湘山为南岳,名为衡山。之后,天柱山则被列为中国五大镇山的“中镇”。
11、次舍:.止息之所。次:旅行所居止之处所。舍:居住的房子。
12、除馆:多余的住所;变换住所。除:多余;改变,变换。
13、 费南:费邑(今山东费县)之南的祊(bēng)邑(今无此地名)。鲁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以后,季友后裔季孙氏据鄪邑自立为费国。此地原为祊(beng)邑,是郑国君助天子祭祀泰山之邑,由周宣王所赐郑桓公(周宣王胞弟),专为其助祭而用,史称为“汤沐邑”。
14、许田: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鲁以周公之故,受朝宿之邑于京师许田,是也。”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时,欲迁都于洛邑(今洛阳),所以赐给周公姬旦洛邑附近“许田”,以便鲁君朝见周王时住宿。今泰山行宫庙所处之汝州之地,距洛阳仅有200华里,疑为该“许田”。“许”意为“承诺给与”,并非姓氏之“许”,如泰山庙北10里“许(羊)台”之“许”也即此意。有人以为今许昌东北60华里曹操屯田之“许田”,遭人质疑,因为此“许”从许昌,为姓氏,再者该处距洛阳在400里之外,何言“京师”?
15、 郑伯以祊易许田:《左传• 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春秋时,周天子泰山之祀废弃,故祊邑对郑国无用,又因祊远离郑国,而许田又远离鲁国,所以郑庄公想用郑之祊换鲁之许田。但天子所赐之邑不能随便交换,所以他们想出一个办法,隐公八年(前115年)郑庄公上表请求祭祀周公而让鲁国祭祀泰山。三月,郑庄公派遣属臣宛到鲁国办理归还祊邑之事。至鲁桓公元年(前711年)才完成交换手续。
16、 临汝:即汝州。明《正德汝州志》载:(汝州)郡名:临汝、汝阳。唐宋时期,即从公元738年至1127年,约400年间,汝州为临汝郡,因此通常所说的“临汝”也指“汝州”。隋炀帝大业初(公元605年)改伊州为汝州,治所梁县城。大业八年,改汝州为襄城郡。唐高宗武德4年(公元621年),改襄城郡为伊州,领承休、梁、郏三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唐先天元年(景云3年,公元712年)在今汝阳县小店镇(后迁临汝镇)置临汝县;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划许州襄城县归属汝州,汝州改为临汝郡,属都(指东都洛阳)畿道,领梁、叶、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临汝七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五代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改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即领六县。宋代汝州建制仍袭唐制,仍有临汝之称。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汝州属南京路,金中央直辖,领梁县(含今汝阳)、郏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六县。1913年,中央对地方实行省、专区、县三级管理,直隶汝州改为临汝县,归许昌专区管辖。1988年8月,临汝县改为汝州市。
17、郡郛(fú):郡城。郛:本义为外城,城圈外围的大城。
18、 周郑之交界:战国后期,郑国跨过黄河进攻周朝的洛阳以东地区,占领嵩山和汝川,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楚国北部边陲(汝河两岸)。汝州成为周朝与郑国的交界。不久,韩国(新郑、禹州一带)将郑国的南部(汝州、登封、偃师、巩县等吃掉),控制了嵩山和汝川(称为南梁)。公元前342年,山西一带的魏国南进,将守于南梁、霍地(汝州市西南)和汝川(汝州汝河沿岸)的韩国军队击退。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山东菏泽、河南商丘一带)求救。齐国出兵迅速深入魏国地盘(原属韩国)。驻扎于南梁的魏军紧急迎战。齐国军师孙膑施以“减灶之计”佯装退却,途中将魏将庞涓消灭于马陵道(汝州北山)。韩国趁机夺回南梁(汝州)。这就是著名的“南梁之役”。
19、 得非:莫非。
20、 仆坏:歪斜欲倒,即将坏掉。仆:向前跌倒;下坠;倾倒。
21、 散鉠(yāng):散落于地面的风铃铛。
22、 几筵:亦作“几梴”。犹几席。祭祀的席位,后亦因以称灵座。为神灵摆设的宴席(贡品)。
23、 仞土:一仞厚的土层。此处指夯实的地坪。一仞等于八周尺,一周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其典故为: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有一天,就要完工了。这一天,他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九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这时,他饿极了,天又下起雪来。他想,只有一筐土就堆完了,随后再干吧,于是就回家了。可是,此后他一直懒惰,没有把这筐土堆上,至死这座九仞山也没有堆成。
24、 惠民里:宋代泰山庙之地当为“惠民里”。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尚书大传》: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鹖冠子·王鈇》:“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旧唐书·食货志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宋朝沿用前朝乡里制,人们籍贯往往包括州县乡里。县下有乡,乡下有里。南宋时,因实行保甲制,有的地方取消里,改为乡都(保)两级,有的地区都与里并行,有的地区仍然维持乡里制。《明史·食货志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清史稿·食货志二》:“凡里百有十户,推丁多者为长。”
25、岳镇:原指四岳和四镇。自唐、宋以来,有五岳和五镇之称。五镇:即东镇山沂山(山东)、西镇吴山(陕西)、中镇霍山(山西)、南镇会稽山(浙江)、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均为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
26、谟训:谋略和训诲。《书·胤征》:“圣有谟训,明徵定保。” 孔 传:“圣人所谋之教训,为世明证,所以定国安家。”
27、 震隐慝(tè):《左传·僖公十五年》:“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杨伯峻注:“隐慝可有两义,一谓人所不知之罪恶,一谓不可告人的罪恶。”《左传》此条认为:雷电击了展氏祖先夷伯的庙,是因展氏有隐匿不为人知的罪过,而受了上天的惩罚。
28、跼(jú )身敛迹:腰背弯曲,小心行走。喻指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不张狂。
29、汝阳:汝水之阳,代指汝州。因汝州城位于汝河北岸而称。历史上通常为汝州之代称。汝州唐代有“汝阳潭”、“汝阳楼(望嵩楼)”,民国时期有“汝阳中学”。唐刘希夷《秋日题汝阳潭壁》诗句:“独坐秋阴生,悲来从所适。行见汝阳潭,飞萝蒙水石。”今汝阳县,前身伊阳县,因与宜阳县同音,于1959年改为汝阳县。
30、戎蛮子之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阳,后将其次子姬唐分封至汝州梁山(《路史·国名纪》:“梁,平王子唐,封南梁也。今汝州,治梁县,有梁山,人称梁伯。”)。姬唐的梁邑就建在今米庙北的山口处。东周王室南大门外,伊河洛河之间,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民族,史称“伊洛之戎”。120多年后,东周襄王姬郑四年(前649年),周襄王“以戎制戎”,让秦晋将甘肃敦煌的陆浑戎迁到伊川伊洛之戎的地盘,在伊川徐阳村一带建起了陆浑都城。历史上,陆浑戎被称为“戎蛮子”。过了30多年,戎蛮子势力强大起来,向东进犯,占领了周朝的东南门户——梁山、霍山和汝川(今汝州市大部分),汝州成为戎蛮子国的主要领地。戎蛮子国将姬唐的梁邑改名为蛮中聚,即戎蛮子之邑。明《正德汝州志》记载:“蛮中聚:在州东北官庄保,相传为麻王所筑,不知何代。”公元前491年,楚国在一夜之间将戎蛮子国灭掉,汝州大部分地方成为楚国属地。战国后期,郑、韩、魏诸国争夺地盘,这里成为战争的中心地带。
31、辛有:辛有,周朝大夫,辛甲(殷纣王大臣,归于周为公卿)之裔,周平王(前770—前720)东迁后,继任太史。《左传》云:“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早在周平王(前770年)从镐京东迁到洛阳时,他的大夫辛有就预见,不到一百年,这里(洛阳以南)就会变成戎人的地盘,周的礼仪先在此消亡。
32、典祀:按礼制举行的祭祀。
33、祀典: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非是,不在祀典。”
34、 淫祀:《礼记·曲礼》:“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清孙希旦注:“非所祭而祭之,谓非所当祭之鬼而祭之也;淫,过也,或其神不在祀典,如宋襄公祭次睢之社;或越份而祭,如鲁季氏之旅泰山,皆淫祀也。”简而言之,淫祀是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包含了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中国神只有三大部份,分为天神、地衹、人鬼。在此不论天神、地衹(及物精),只论人鬼之部分,按《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可知,能为人所祭之人鬼,除了家家户户自己的祖先之外,就是有功于国家、有益于民众者方得受祠祀之享。
35、黔首:庶民,老百姓。
37、天下知所奉:天下人都知道他们供奉的是什么神衹(即周公或东岳大帝)。
38、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8年。繁体为:慶歷。庆历乙酉年,即公元10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