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八戒、学诗五忌、论诗八病、绝诗四忌、律诗九忌】
(2016-03-21 13:07:42)
标签:
365文化 |
分类: 学习资料 |
【押韵八戒】
一、戒“落韵”:
落韵,也叫出韵,这个很好介绍,因为近体诗的押韵就要求只能一首诗里押一个韵,所有的韵脚的字都要在《平水韵》中的一个韵部之内。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不允许,那就是“落韵”。
比如我们前面举例的那首七绝: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戒“凑韵”:
凑韵,就是指,你选这个韵脚字,与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你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呢,这是不行的。特别是限韵写作时,尤其是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诗的韵脚,一定要稳!诗句就是在盖高楼,你乱凑合的韵字,就是伪劣原材料,盖出的楼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很破坏诗体哦。
三、戒“重韵”:
重韵,就是在一首诗里,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是不可以的。比如,起句“春风化雨润花香”,次句你又写上了“蜂蝶穿梭只为香”(我为举例而现编的句子),把这“香”字来回的用,烦不烦啊?没别的字啦?这一戒简单,除非初学,犯此错的人还不算多。现在我们严格要求避免重韵,其实,古人写诗时有时是不忌讳重韵的,比如诗圣老杜就常有重韵的字,这点,咱不学他。
四、戒“倒韵”:
倒韵,这也是个常见的诗病,这是说,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儿颠倒着说,比如这样一些词“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别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字的习惯顺序。有的词字正反都没关系,有的就不行。把“山川”写成“川山”难受不?把凤凰写成“凰凤”可笑不?你再把“麒麟”给写成“麟麒”试试?一切以自然本真为美,不可为押韵而生造。
五、戒“哑韵”:
哑韵,怎么说呢,所谓“哑韵”就是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着就不喜欢,读着也不响亮,就别强用它了。“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袁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六、戒“僻韵”:
什么是“僻韵”呢,就是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我们尽量少用。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的?还比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诗病的一种。我们这里还是借用袁老先生的话来说一下“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偶尔玩玩文字游戏可以,但是真要写出一首好诗,那些“僻韵”的选用其实往往会破坏你的形象的。
七、戒“挤韵”:
也叫“犯韵”或“冒韵”,这个诗病,我在前面讲“找韵”的时候提到过。一句之中,有了韵脚的韵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选用这个韵部的字了。不然在音上犯重了读之不美。
下面以一首诗来做例子: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八、戒“复韵”:
一首诗中,意思一样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还比如,押过“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
【学诗五忌】
一、格弱:
诗贵格调高古,句句无懈可击,否则即为格弱。《李希声诗话》曰:“薛能,晚唐诗人,格调不高而妄自尊大。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薛能大言如此,今读其诗真堪一笑。刘白之词,则绝非薛能可及。刘之词曰:‘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曰:‘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格力风调,岂薛能所可彷佛。”于此可知格调之不可不讲也。
二、字俗:
诗中下字须有来历,尤以典雅为贵,否则即为字俗。但古来诗人,亦有诗中用俗字者,
如老杜诗云:
“峡口惊猿闻一个”、
“两个黄鹂鸣翠柳。”
“楼头吃酒楼下卧”、
“梅熟许同许老吃”。
诗中之“个”字“吃”字,均俗字也。今读之不觉其俗,而只觉其佳。此则在于善用之耳。若初学则功夫未深,终以不用为是。
三、才浮:
诗贵含意不尽,藏才不露,否则即为才浮。
如白乐天《宫怨》云:
泪满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又王昌龄《宫怨》云: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声,犹带昭阳日影来。
二诗用意,何等含蓄。
四、理短:
诗贵理由充足,不可牵强,否则即为理短。
如张继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但夜半非撞钟之时。
又白乐天《长恨歌》云:“峨眉山下少人行”,峨眉在嘉州,与幸蜀全无交涉。
又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虽描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但夕阳迟不独在花坞,春水漫不仅限柳塘也。此皆谓之理短。
五、意杂:
诗意须如联珠贯串,一线到底。若一诗之中,上句谈天,下句说地;或前联吟花,后联咏草,意义绝不相关,即为意杂。是亦学者所宜深戒也
【论诗八病】
一、平头:
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与“欢”同声,“日”与“乐”同声之类。
二、上尾:
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同为平声之类。
三、蜂腰:
如古诗“远与君别久”句,“与”字、“久”字,同为上声之类。
四、鹤膝:
如古诗“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截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素”字、“扇”字,同为去声之类。
五、大韵:
如古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字与“垆”字同韵之类。
六、小韵:
如古诗“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字与“清”字同韵之类。
七、正纽:
如古诗“我本汉家片,来嫁单于庭。”“家”字在平声六麻,“嫁”字在去声二十二祃,同为一纽之韵。
八、旁纽:
如古诗“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丈”字在上声二十一养,“梁”字在平声七阳。“梁”“长”同韵,而“长”字与“丈”字即为一纽之类。
【绝诗四忌】
一、可加可减:
二、可多可少:
三、可彼可此:
四、可上可下:
【律诗四忌】
一、不工:
二、不贯:
三、不自然:
四、不典雅:
【律诗九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
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
如一位诗友写永葆先进的诗:
军休干部党性坚,理想信念志不偏。
三个代表知行践,两个务必永承传。
遵章守纪廉政倡,求真务实伟业镌。
老骥壮心葆先进,盛世修身谱新篇。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
①词性不同:
如:“烈士热血征途洒,三山倾覆九州红。”“热血”与“倾覆”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词性不同,不符合对仗要求。
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②平仄未相反:
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奔”是双音字。
③对仗出现偏枯:
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
如:
“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
“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头:
1、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
合掌有三种情况:
(1)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
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
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2)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如:
“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
“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
“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如: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
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
(《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
如:
“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
“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
“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2、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
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如一诗中间两联:
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
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
五言:
(甲)二I一I二,
(乙)二,I二I一。
七言:
(甲)二I二I一I二I,
(乙)二I二I二I一I。
要求二联之内音步相同,两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
如: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
竹喧I归I浣女,莲动I下I渔舟。
杜甫《蜀相》:
映阶I碧草I自I春色,隔叶I黄鹂I空I好音。
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
如:
奥运I圆I夕梦,
神州I百业I盈。
披荆I斩棘I奔I四化,
国强I民富I业绩I宏。
时逢I端午I日,晓发I木兰I舟。
白莲I千秋I涌,沧波I一脉I流。
后两联均为2、2、1音步。
七忌、出韵:
如有首《庆祝建党85周年》的诗,其中第二、四、六、八句是:
创立巩固新政权,开放引资促发展。
独立自主办航天,和谐创新永向前。
“权、天、前”是平声,“展”是仄声,出韵了。
八忌、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
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
“不惜钞”与“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
如:《甘肃行》:
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
旧日阳关沙场在。今朝烽燧已无烟。
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
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
九忌、章法欠周:
(1)外在结构:指诗之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
(2)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这一模式,因为诗人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
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
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寄托了高洁情怀。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承上,依然写景。但两联对仗有变化。
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的活动,是动景。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
其二,音步有变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
尾联:亦转亦合。化《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以抒发隐逸之情。
如《春归》:
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
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
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
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
原载《清风逸韵》(摘自《诗词园地》)铃歌编辑
前一篇:【诗歌意象的结构与运用】
后一篇:【诗词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