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2 16:52)
http://a2.qpic.cn/psb?/V11tRUh90lVdar/8iJ6KK6KB7a0TzleS*.Lq0Jh1.rRhwoIi1gFmsp*qgk!/b/dPcAAAAAAAAA&bo=VQOAAgAAAAARB.Q!
挤韵:
所谓“挤韵”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
格律诗,一般来讲可以错律但不允许错韵。
诗中的韵脚如大楼的基石。基石不稳固,楼易倾覆。用韵如下棋调子,如战场遣兵。没有规则用韵,就不叫格律诗了,不如叫顺口溜或打油诗更好。
声律之声有好几种戒;韵律之韵也有十几种忌。
譬如忌出韵:(也称落韵)。如诗押了“一东”之韵,又去押“三江”之韵或“八庚”之字韵,……这就是出韵。
又如忌复韵:忌同义字作韵,如六麻韵“花、华、葩、…”,七阳韵“芳、香、…”,在一诗中双押就是复韵。也忌连续用同音字作韵,即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而无间隔。有间隔的使用是允许的………………
初学者特别要注意,“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不罗嗦了,现在
(2017-07-31 13:05)
http://b288.photo.store.qq.com/psb?/V11tRUh90lVdar/5RaSLRQvu*v1gcIJ1khB6*8*WpBbTZih2*2OGklQPBo!/b/dCABAAAAAAAA&bo=VQOAAgAAAAAFB*A!
七言古诗是对七古和歌行的统称。古人所谓七言,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而是只要诗中多数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如李白《蜀道难》既有“噫吁嚱”三言,复有“危乎高哉”四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仍认为是七言歌行,而不认为是杂言诗。
明清以来的诗论家,对于七言古诗的划分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体,可以互相替代,如胡应麟《诗薮》云:“七言古诗,概曰歌行。”王士禛《古诗选》就径直分五言诗与七言诗歌行钞两部分。明清诗话评论中,将七古与七言歌行相互代称,其例更是不胜枚举。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七古与歌行在体性上存在分别,这种分别而且甚大。李中华、李会二位先生曾著
(2017-04-28 15:16)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1tRUh90lVdar/QXtxo9D29uUiZf3g5CGS80M2MPi5b3BFr2A6ZY*a1Mc!/o/dKX16.eKHgAA&bo=VQOAAkAGsAQBCAk!
工对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
要做到词类相当,首先就要弄清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分九类,这就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字、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连词、助字之类)和代词。古人则称为虚字、实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其定义为:“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虚字分“死”“活”(生)两种,“死”者为形容词,“活”者为动词。实字指普通名词。助字指副词、代词和其他虚词。半虚指方位词,半实指抽象名词。再补上数词和颜色词,两种说法便可一一对应。
《文镜秘府论·论对》之所谓“一二三四,数之类也;东南西北,方之类也;青
(2017-01-01 14:53)
用韵如用兵。作为格律诗,它可以错律但绝不能错韵。沈德潜《说诗晬话》:“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杜甫诗‘悬崖置屋’之句,可悟韵脚之法”。可见押好韵对于格律诗的极端重要性。不按规则用韵,则完全谈不上格律诗而属于打油诗、顺口溜了。不能触犯用韵的高压线,即押韵的戒忌。韵律有“韵十三忌”。“十三忌”是押韵规则的延伸、细化、补充。
01、忌出韵:
出韵俗称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
02、忌挤韵:
也叫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
如:王之涣《凉州词》:
(2016-10-07 19:43)
刘禹锡是一位对文学、哲学、经学、医学、书法、音乐、佛学、天文学等都有研究的大家,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其诗文中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也一向为人所乐道。但他对填词所作的贡献,却鲜有人提及,尤其是他创作的两首词,知道的人更少。
刘禹锡(772—842)在人生的盛年,与柳宗元(773—819)交谊深厚,又都在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所以人称“刘柳”;在人生的晚年,因与白居易(772—846)诗歌唱和,并且深得白的崇敬,“四海齐名白与刘”,因此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实,刘禹锡与白居易等诗人诗歌唱和之事,由来已久。只是到了827春,因为刘、白都调进了
【押韵八戒】
一、戒“落韵”:
落韵,也叫出韵,这个很好介绍,因为近体诗的押韵就要求只能一首诗里押一个韵,所有的韵脚的字都要在《平水韵》中的一个韵部之内。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不允许,那就是“落韵”。
比如我们前面举例的那首七绝: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韵字“屏、荧、星”都是在《平水韵》的“下平九青”之内的。比如,把这第二句的“流荧”换成“流莺”行不行?不行!不是指诗意,而是指这样押属于“落韵”了,因为“莺”字是在“下平八庚”部里,押韵,是不能乱串门的,否则就是犯病了——诗病。
二、戒“凑韵”:
凑韵,就是指,你选这个韵脚字,与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你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呢,这是不行的。特别是限韵写作时,尤其是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诗的韵脚,一定要稳!诗句就是在盖高楼,你乱凑合的韵字,就是伪劣原材料,盖出的楼必然是“豆腐渣
什么是近体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近体诗在文学史中又称为“今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形成于唐代初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用韵。
出首句以外,往往是在偶句押韵,而且必须是一韵到底的。其次,讲求平仄。其要求是,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再次,中间颔联、颈联要分别构成对仗。
在体制上,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分为五律、七律;绝句分为五绝、七绝(也有少量的六绝);超过八句的就是排律,也有五排和七排。下面就以近体诗中的律诗和绝句为例谈谈近体诗中展开式的节奏美。
“节奏美取决于诗句中节奏点的多少。”所谓节奏点,就是构成诗歌节奏的标志,是音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两个音节组成一个音组)停顿处读音的延长。在古代诗歌中,节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奏点有规律地反复。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把这种顿歇的音组称为音顿(简称顿)。正如《古代诗歌美学》指出:“顿就是汉语诗歌的节奏单位,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词谱》以周邦彦“一剪梅花万样娇”一首与吴文英“远目伤心楼上山”一首为正体,周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吴词各四平韵,又列别体五种。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
另外《一剪梅》还是1984年由寇世勋主演的25集台湾电视连续剧名称,剧中同名主题曲由费玉清演唱。
【一剪梅】的词牌格律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古典文学]词牌格律* 一剪梅 *
* 一剪梅 *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孤平的意思是:
一句诗里除去结尾的字以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比如: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句就是孤平,除去返字,全句就黄字一个平声字,其余全是仄声字,这就是孤平。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诗词曲词典》:“孤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不许可的。倘若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由上,在诗律中可分析出“孤平”的以下几个概念:
【一】、“孤平”是“律诗大忌”,所谓“大忌”即不允许出现,不允许出现就不存在对句再去救“孤平”。
【二】、“孤平”是特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言的,也即说明“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在这两种句形中不适用。
【喝火令】的标准词谱及特殊拆字叠句体结构:
题引一,虽然【喝火令】被《钦定词谱》定义为孤体词牌,但黄庭坚的《见晚情如旧》,却是一篇平仄结构标准的、完全符合格律规律的佳作,其标准词谱应是:
标准【喝火令】平仄词谱(56字),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
1.双叠格,即上下阕结构完全相同。
2.上下阕各三平韵,共六韵,一韵到底。
3.上下阕首联是标准对仗结构,宜对仗使用。
题引二,【喝火令】是一个特别特殊的“拆字叠句体结构”,其词谱结构是:
标准叠句体结构【喝火令】平仄词谱(65字),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