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孤平、犯孤平怎么拗救】
(2016-01-17 13:15:1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学习资料 |
孤平的意思是:
由上,在诗律中可分析出“孤平”的以下几个概念:
【一】、“孤平”是“律诗大忌”,所谓“大忌”即不允许出现,不允许出现就不存在对句再去救“孤平”。
【二】、“孤平”是特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言的,也即说明“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在这两种句形中不适用。
【三】、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形在律诗中是“韵脚”句,除五言平起首句入韵和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在首联出句用以外,其余都在对句使用。
【四】、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需将仄声字换成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必须自救。
【五】、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需将仄声字换成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必须自救。为啥么本句必须自救?综合分析(仅个人分析认定,恐怕还没有人能找出剽窃或盗版的依据),“孤平”在诗律中的“大忌”是与声律韵格的“韵格”相悖的。
请注意:
“‘平’声韵,韵上应用仄字者,‘去’为妙,‘入’次之。叠则聱牙,邻则无力”。“平平仄仄平”句若成“仄平仄仄平”,除了第一字的小拗外,韵上两仄声的“叠则聱牙,邻则无力”就显得尤其突出,无论这两仄声是“去去”或“去入”、“入去”,“聱牙”和“无力”都因首字的小拗而更突出。本句自救成“仄平平仄平”,就没有了韵上两仄声的“叠则聱牙,邻则无力”感觉,故利弊相抵,平衡保持,韵律流畅。
什么叫犯孤平。举个例子:
王力先生亲自组织学者在《全唐诗》里寻找犯孤平毛病的律句,
结果只找到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醉”字应平却仄了,“老”字也是应平而仄了。这两句犯了孤平的律句,也许是高适、李颀属一时疏忽所致,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因为高、李都是盛唐初期的人,当时诗律未细,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不管怎么说,在唐宋千万首诗中几乎找不到犯孤平毛病的句子,已经足以证明孤平是诗人极力避忌的一个毛病。科举时代,试帖诗不论作得多么好,如果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
下面是四种固定格式: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李白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曾几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刘禹锡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属于犯了孤平。
【5】、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以是孤平了
孤平怎么拗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
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前一篇:闲娱乐诗歌群*诗集*(一三六零)
后一篇:【几首特殊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