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思乡”是用什么?来表达心情的】
(2015-03-16 07:20:21)分类: 学习资料 |
(一)借助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如汉代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诗句。有一部分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如曹丕的《杂诗》“……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到唐朝时借月表达思乡之情已经屡见不鲜,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时期的内容往往是边关战士望月思乡或是求仕游子望月怀乡。
再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也是这一类的题材。
(二)借助音乐表达思乡之情:
李益的《夜上受降闻笛》“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再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芦管”即是芦笛、芦笳。这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据《文献通考·乐考·竹之属·胡部》说:芦管,胡人截芦为之,大概与觱篥相类,出于北国。可见芦管所吹音乐寄托了离情别绪。以上诗句中还提到“杨柳”、“折柳”,这指的是唐宣宗自制的“杨柳枝”这首曲子。通过演奏“杨柳枝”勾起戍边战士对自己故乡“杨柳依依”的怀念,与边塞的孤独、凄苦形成一个反差,诗人们与戍边战士一样在这感伤的音乐中难以入睡,思念着远方的故乡。
(三)借助飞禽表达思乡之情:
常见的有两种:
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该诗以“孤雁”自喻,把自己在战乱中与亲人离散的情思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表现客居他乡的杜甫对朋友、亲人的思念之情。
宋词中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借助雁归人不归,满眼是乡愁。表达了一种去国怀乡之情。
如古诗《步出城东门》“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该诗借黄鹄表达了欲归不能的愁苦。
(四)借助黄昏之景表达思乡之情:
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表达了一种日已归山,人却独自望乡的凄凉,唤起了后世的共同的思乡之愁。
鲁迅在日本见到“日暮里”时还勾起他潜意识中的思乡之情。元曲中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两幅截然不同的黄昏景象:一幅由萧条的意象组成。如:“枯藤、老树、西风、瘦马”等。
另一幅由具有暖色调的意象组成如:“小桥、流水、人家”。前者使游子感到身处异地;后者使游子触景生情,联想到此时故乡的炊烟已起,正是家人翘首企盼自己归来的时刻。两种反差极大的黄昏之景怎不使游子肝肠寸断呢?。
(五)借助凄寒之景表达思乡之情:
引起思乡之情的意境不能一一举尽,以上只是将经常出现的略做归纳。
网络/铃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