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俎代庖∶读者来炒畅销书
施铁夫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R.W.爱默生曾谆谆告诫读书子∶勿读未满周岁之书Never
read any book that is not a year
old.大概他觉得任何书都须得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好书就像毛遂的老板平原君的锥子一样,假以时日的话,定然就会自己从布袋中露出尖尖角来吧。专拣这已然露出尖尖角的书来读,自然可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更无须像专为皇帝试毒的宦官那样,每种新样时妆都得品尝它一遍,久而久之难免被等而下的拙劣作品弄倒胃口。而爱氏将这考验期定为一年而非两年三年,看来也不无道理。最近在日本读书界开始走红的一部爱情小说《在世界的中心,高声呼唤爱》,似乎便可视为此说的一例佐证。
恐怕是出版社本身就对自己推出的这部小说不甚看好吧,小学馆2001年4月初版第一次印刷时只印了八千册。然而到了去年夏天前后此书猛然开始走俏畅销,从“第一刷”问世算起恰好经受了一年有余的考验。时至今日,此书已增印十五次,售数逾一百万册,甚至领先流行作家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一个身体。
知道并非但凡好卖便是好书。爱氏的同胞后辈L.P. Smith不是讽刺说“畅销书乃是二流才子的镀金坟墓”A bestseller is
a gilded tomb of a mediocre
talent么?一流天才的著作只怕太过艰深难解,普通读者不免敬而远之,故销路不畅也应当说势在必然。可是并不艰深难解但仍然难以畅销的书恐怕也为数不少。笔者不欲在此探讨销售额与书品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是觉得《在世界的中心,高声呼唤爱》的走俏契机,或曰炒作方式,颇有些不同凡响,值得一提。
一般而言,畅销书的炒作多由出版者出面操作,投入大量资金,动用多种媒介,《海边的卡夫卡》便堪称这种方式的典范而有余。这“余”就在于作者本人也亲自上阵,直接主刀,远非仅限于传统式的不无被动的适度配合而已。而《在世界的中心,高声呼唤爱》却完全不同。“第一刷”八千册只是个保本不亏且略有盈余的恭谦数字,说明小学馆起初并无野心利用它大发横财,因此也未在宣传上多下功夫。是书店店员们阅读此书后深受感动,自发地大力宣传推荐,推动了销售。
东京国际空港所在地成田市某书店,起初只进了一册《在世界的中心,高声呼唤爱》,第一位读者为该店的女店员。她读后爱不释手,便亲自动手将感受写成海报,力荐给购书客,仅去年夏天一次促销活动就卖出了一百册。而东京上野某书店的店员们甚至将该书原有的腰封取下,换上自己手制的腰封,写上各人发自内心的朴实而真诚的体会。写作这些感想时他们也不过是普通的读者,他们的感动自然而然地感染了同样为普通读者的顾客,引发同级振动,大获共鸣。而这种现象前所未见,此书恐怕可以说是第一部由读者(买方)自发炒作出来的畅销书。
在大众消费的时代,读书也溶入了消费的范畴。而由作为消费者的读者大众来品评消费商品,可谓是水到渠成顺乎自然的事。由于消费者不同于生产厂家,无须承负促销任务,他们的甄选,倒可能克服营利目的的狭隘;他们的推举,更容易做到摆脱私欲私利,出自真爱发自真心。
该书的作者片山恭一1959年出生,毕业于国立的九州大学农学部,读完博士课程后却改行做了小说家。曾获得《文学界》新人奖,业已出版多部作品。《在世界的中心,高声呼唤爱》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悲恋故事――这类故事原本是容易打动读者的。小说写得纯情动人,而且通篇居然无有“妖精打架”的场面,于当今之世,这应当说是颇为稀罕的了,甚至会给人以绝世独立的感觉。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好小说未必非得靠“妖精打架”才能吸引读者。
(见《东篱撷樱》,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