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上春树的101句话(之四)
施小炜
71
原汁原味的再现,宜当被视为最高目标,尽管颇难做到,但译者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奋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总比一开始就将目标设定得低要好。
72
翻译时,最好是选用贴近原文的词汇,不删减不添加,可能的话,最好连句式都套用原文的。我以为这才是传达原著风格的唯一方法,当然,不易做到。
73
与小说不同,随笔中勾勒出来的作者自家形象,虽不可视作“等身大”的村上春树,但毕竟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小说家自身,对于理解认识这位日本作家可资一助。
74
可能跟“很多评论”所认为的不一样,我不觉得“村上春树并不是典型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或许不是我们中国读者心目中认定的某种典型的日本文学,但是他的作品毋庸置疑,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一种典型。
75
很多经典作品在它们的那个时代都是畅销书,畅销不应该作为衡量作品严肃性的尺子。在出版业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有人甚至愿意抄写,让好的作品保持流通的状态。
76
我不认为村上的畅销是炒作的结果。是他有一些优秀的品质使得作品得以畅销和长销。
77
中国的读者大众与生俱来地对小说娱乐性非常宽容,很多小说是不具有纯文学的严肃性的。但在日本,大众文学一直被看得很低。这是一个关于文学标准的传统。
78
战后的日本文学在纯文学和大众文学这两个领域有融合的趋势,村上的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小说中找到想要的,可以关注其严肃的命题,也可以只瞩目其作品中的娱乐性。
79
村上的作品爱用一些离奇的比喻,读的时候可能要转一个弯,翻译过来就会出现一些我们不习惯的表述。
80
按照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我们需要牺牲一些我们的本土性,吸收一些新的东西。我的理解是,在可以允许的范围之内,应该把新的、陌生化的表达借鉴进来。
81
但这个度,需要把握。应该让读者读起来比较自然,同时得到一些与我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不太一致的陌生化效果。
82
作为一个小说家,村上春树奉行一条原则,不去多余地、没事找事地评价自己的作品。
83
结构主义理论诞生以来,文学研究领域奉行“作者死了L’auteur est mort”的方法,村上对此可能有比较深的理解,他在给松家仁之的邮件里说:作者必须是最后一个谈论自己作品的人(The writer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talk about
his work)。所谓“最后last”,其实意味着“永远不never”。
84
村上春树在日本小说家中的确有独树一帜的一面,然而人们每每爱提到的对西方文化的兴趣与教养,其实并不始于他。
85
读者的解读,摆脱不了其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其成长生活的周边环境以及自身个人资质的影响,也许,读者们在某个层面上也算是“读懂了”村上春树。
86
村上的文章不是所谓“美文”,现在的日本作家大抵都不再用“诗意的语言”去讲故事了。他们使用的,是彻底的散文语言。
87
在日本文学界,村上有些另类,但无疑是处于领跑地位的大师、巨匠,是日本文学(可能还不止文学)在世界上的一张纯金名片。
88
村上能将深刻的思想与批判不露痕迹地融进可读性极强的叙事方式中,从而牢牢吸引住不同层次的读者。这种坚定与柔韧的融合,我很喜欢。
89
对于村上的伟大,业界内外都拥有共识,尽管伟大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他、关心他。
90
中国、中国人经常在其作品中登场,无疑构成了村上春树在当代日本小说家中醒目的特色。不过,我们中国读者欣赏他,恐怕并非仅仅出于这样的理由。
91
村上春树用自己的作品将日本文学推上了世界巅峰水准,这大概是他对日本文学作出的最大贡献。
92
假定读者们当真以为“语言华丽、句式艰深”“就是村上春树的韵味”,那我则不敢苟同了。
93
就其文学创作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而言,村上春树已然足以与许多既往诺奖得主比肩媲美,什么时候获奖都不须惊奇。
94
好作品与畅销,应该两不相矛盾,方才是理想状态吧。
95
诺奖一直不太青睐畅销作家么?我还以为罗曼·罗兰、肖洛霍夫之流都曾是畅销作家呢。不是么?
96
多年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曾解嘲说∶Nobel Prize money is a lifebelt thrown to a
swimmer who has already reached the shore in safety.
诺贝尔奖金是抛给游水者的一根救生索,而这位游水者已经安然游到了岸边。村上春树不妨说已经功成名就,也就是萧伯纳所说的安然游抵岸边的泳者,诺奖在他而言,完全就是锦上添花,雨后送伞。
97
达到诺奖水准的作家,我以为这世上真有不少——咱们中国就有不少,他们谁得奖都理所当然。
98
不能说除了写实主义的《挪威的森林》,村上的其它非写实主义小说就“不反映现实”。写实,只是一种技法,直接地、直线地描写现实的技法。
99
村上春树喜欢“怪谈”,喜欢上田秋成,但假如以为他只会变形只会魔幻,那无疑是误会他了。
100
同样关注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小单位——个人——的命运,《1Q84》把对象放到宏大的背景中去描写,将最小单位与无限大直线相连,让最小单位释放出无限大的意义。个人感觉村上的魔幻写实要比纯写实更能展现其思想的深度。
101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同理,有一千个粉丝,也许就会有一千个喜欢村上春树的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