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康艺书评:《生死危城》有感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读康艺书评:《生死危城》有感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赵柏田的最新长篇非虚构作品《生死危城》。这部作品作品聚焦1937年7月至11月短短四个月间的“危城”上海,中国实业界“敦刻尔克大撤退”。重现了一段沉于历史缝隙中的抗战记忆。
吾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襁褓儿时对八年抗战前期史实空缺,但懂事后青少开始,对坐落于金沙江与岷江汇合为长江“三江口”即,四川宜宾城外长江南边的马鞍石,当时中国西南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宜宾电厂(鲍国安)-盐坪坝中央机器厂四川分厂(后改称宜宾机器厂)-长江北马鞍石中元造纸厂(钱子宁)-蒋坝,占地面积约78亩地,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吴蕴初)-中央电瓷制造厂-城北岷江吊黄楼602造纸厂(原“中国纸厂”)通过耳闻目睹以及亲临中原、中国纸厂和中央机器厂游玩,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上述工厂均是沿海边搬迁内陆的。1938年秋,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3万人员,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不仅支持了全民族抗战,改变了未来中国的工业格局,也为国家保存了文明复兴的种子。
今天,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工业内迁已近九十年,中国早已完成了从工业火种到工业强国的跨越。那些在这场工业内迁中牺牲的人们,也将永远活在中国工业的血液里。(2025-9-20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