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十而立,中国互联网的两个挑战“札记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读“三十而立,中国互联网的两个挑战“札记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2023年12月,中国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36亿个,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三十而立,中国互联网本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
一大批知名互联网企业兴起,形成规模庞大的互联网经济,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在一大批互联网企业的带动下,电商、外卖、快递、短视频、社交媒体、电子政务、网约车、货运、柔性制造、人工智能、工业3.0、电子支付,各种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兴起。
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型环节,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建设更美好的未来,首先要摒弃,互联网是虚拟经济。多年前网上就流传着“淘宝不死,中国不富”的说法,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中国社会盘旋多年,至今,变为社会舆论对互联网的误解。实际上,电商、外卖、影视、游戏、短视频,都在驱动经济的发展,其背后的生产、物流、消费、收入,都是实实在在的。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加速了产品、资金、劳动力的流动,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互联网成为驱动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它已经能和传统产业结合,发挥生产力的作用。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波动式的试错产生的。苹果的瓶颈被微软发现,微软的瓶颈被谷歌和苹果发掘,发现谷歌社交领域瓶颈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Facebook,Facebook也不是灵光一闪就出现的,在它之前,有Meetup、Friendster等企业长达10年的逐步试错。英伟达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础芯片供应商,但最初,它是一家做游戏芯片的公司。游戏技术蜕变为人工智能。
在这个全球互联网的新阶段,大规模试错,也意味着大规模风险,如果过度地想要消除这个风险,必然会增加成本,拖累创新。只有宽容的环境,才能让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和生活场景结合,改变人们的生活,从中汲取力量,由小变大,为将来的蜕变积蓄力量,才能对中国的创新作出重大贡献。
过去几年,垄断、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等,污名化词语让互联网公司抬不起头,非市场、非技术因素,让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有了疑虑,中国大型平台的业绩增长、规模扩张以及商业创新都有所放缓,与原本基本处在同一梯队的美国平台差距不断拉大。
很多人对互联网的理解仍然是不足的。这很正常,理解一个新的技术、经济现象,需要知识、经验、洞察,这绝对不是普通网民看3分钟短视频就能理解的。面对网上舆论,要防止舆论的负面影响,协同多部门政策、防止出现合成谬误,建立透明可预期的、审慎的、科学的、专业的监管环境。
当下,生成式AI带来的小问题,各国都有管控,更多是在企业自律层面进行。体现了对互联网创新的监管,在朝着宽松的方向发展。
1987年9月20日,中国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翻过长城,我们就能到世界任何地方”如今的中国互联网,也需要这句话,用自信、开放的精神打造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2024-5-6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