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和下西洋趣事

(2024-03-19 19:59:59)
标签:

杂谈

分类: 雜感

郑和下西洋趣事

郑和下西洋趣事

01

明朝的朱棣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为燕王夺得皇位,成为永乐大帝。朱棣生于1360年,卒于1424年。他的统治时期,明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在位期间,明朝国势达到鼎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也十分活跃。其中,郑和下西洋便是永乐年间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之一。

02

郑和下西洋,航海史上三个“世界之最”最庞大的船队——宝船战船、水船、粮船、马船等共二百多艘;最巨大的海船——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可容纳450最遥远的航程——西到达今坦桑尼亚的马迪村,最南到达爪哇,最北到达麦加,总航程达16万海里。先后到达亚洲、非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六十多个地区,航行时长二三十年。

郑和,他早年在明朝军队中服役,后成为朱棣的近侍。由于才能和忠诚,选择他作为下西洋的使团首领。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次远航,展示了明朝的国威,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03

当郑和气宇轩昂地站在宝船甲板上眺望大海时,与他并肩而立的人就是王景弘。在这支由六十多艘舰船、两万八千余人组成的庞大军事外交船队中,王景弘是郑和最得力最忠实的左膀右臂,指挥了一个大国远航西洋的伟大壮举。其中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卒于古里国(今印度西南部)时,宣德七年(1432)三月,王景弘率船队,扶柩返航,于1434)王景弘独立承担第八次下西洋,圆满完成任务。

04

一直以来,郑和的声名和影响远远大于王景弘,王景弘的功绩似乎被强大的郑和给遮蔽了,比如《明史》并未给王景弘立传,只在《郑和传》中附带提到他的名字;比如中小学教科书只有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不过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作为下西洋的二号人物、同样被称为航海家、外交家的王景弘,在大历史面前也有意无意被忽略、遮蔽和遗忘了。

05

直到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社科院徐晓望先生,从清代乾隆年的《龙岩州志》和明代万历元年(1573)的《漳州府志》中检索到互为佐证的两条信息,才揭开王景弘的身世之谜。王景弘为龙岩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家山自然村人。

郑自海,是郑和后裔第19世孙推断,当年王景弘家中贫困,香寮村的天台庵出家,后被监管矿产的矿监太到天台庵进香,无意中发现王景弘,看到王景弘秀美勤快,决意将王景弘带往京城。2024-3-19老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本事与小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