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悖论(续)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笨”悖论(续)
关于文、频意义,重在事理。
“如果我们把社交媒体看作,与朋友分享照片和视频的平台,那么可以说,那个时代似乎确实即将结束。”社交媒体仍然是用来社交的,但方式已经不同:它们越来越注重内容,而不是友情。(埃利斯·汉堡)
泡在可视化环境里,一个人怎么可能保持思考能力,又怎么可能不患上文字失语症?
文字是线性和理性的,需要动脑、讲逻辑,克制“爽”和“刺激”,“重视频轻文字”的阅读环境冲击着文字表达的思维根基,弱化着文字作为基本表达媒介的位置。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文字失语有很多原因,比如读书少、与人交流少、写作少、过度依赖电子媒介电子表达。
《娱乐至死》一书作者波兹曼说:大学里对于真理的认识,同印刷文字的结构和逻辑密切相关,因此,高学位的侯选人必须把自己的专业见解写成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对人类至关重要的那些事务,都必须诉诸文字,严肃的讨论和分享往往都以纸面文字为交流中介。
2003年,波音公司用28页PPT说服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相信,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会因为一块硬泡沫的脱落而有危险。结果,哥伦比亚号在返航中失事。从此NASA规定,在重要的事件上,禁止用PPT来汇报和演示,必须使用“完整的句子”和“具有逻辑的文本”。
文字不只是文字,它与思维密切相关。用文字去思考和输出的过程,迫使大脑训练概括与提炼能力。直观可视的视频,解除了人们“文字思考之劳苦”,一切尽在视频中——文字思维沉默,与之对应的思维心智就萎缩了。(曹林)(2023/08/12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