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卷者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诲人不卷者
百年大变局下,何帆教授的文章,总给人耳目一新的愉悦,实属难得。
最近,新作《变量5》出版,在现场和读者们的交流:怎么写,怎么读,怎么学?
《变量》系列要从2019年写到2049年。这跟上罗胖(振宇)有关,在聊起美国人写过《光荣和梦想》,我说,中国人也得有《光荣和梦想》,罗胖就说,你咋不写呢?我中了他的激将法。
这30年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心波澜壮阔的30年。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后来有了信心,是因为这个时代给我加持,我坚持写30年,哪怕写再烂,未来这30本书也许当成重要的史料。
写书是一个体力活,非常累,维一能够让自己不累的办法就是习惯了。写到了第五本,我觉得我的配速基本上找到了。每年基本上就是在春节之后开始调研,调研到八九月份,开始写作,到十一月底写究书稿,十二月出书,元旦之后新书发布,年年部一样,没啥好想的,按照这样的节奏去做就行了。
我的调研思路基本上就是一个方法论: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我会关注工业化,我一直在等待下一轮的新技术革命,所以对技术创新特别感兴趣。所有的《变量》里面的故事部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大人物。大人物位置越高,越懂得表演,不一定能看到真实的故事。能够跟你说真心话的,一定是贴着地平线的这群人。这套《变量》记录的是平凡的人物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做出来的不平凡的事情。
我不做其他的事情,很少去参加酒席,也很少去开会。为什么我一年抱读300本书?因为我一天读书的时间可以在八个小时以上,为什么我现能调研又能教书?因为我把这两件事情合在一起做。通过调研,每年可以给学生一些新鲜的案例。
所谓的时间管理,其实就是决定什么事情对你来说最重要。想清楚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后面的就迎刃而解了。
我觉得可能要调整一下我们的学习方法,学校的教育我们的都是系统的知识,有教材,有被学大纲,到了社会上,真正的学习就不是这种系统教学了,而是碎片化学习。
所以,我觉得不是说先确定要学什么学科,人工智能还是新能源,而是要先有问题,再去找答案。不是按照被科书去学系统知识,而是在实践中找到对你有用的那一点知识。
你要学会像调查记者一样,找到不同的信息源。你要去找一家企业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相关方,它的供应商、用户、员工,等等。每个行业中部有一些达人。他们不一定是专家,但一定是一直待在一线的、熟悉情况的,我特别重视这些达人的意见。要建立你的信息源,就要找到这样的达人,让他们成为你的线人。
做了《变量》形列之后,我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不用再当专家,而是去当学生了,是一个转述者,所谓的学问,就是好奇心,我不知道,所以我去问的多了,好像有点学问了,但这都是问出来的。(2023年01月06日财新网何帆)(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