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反异同说

(2022-08-29 14:26:53)
标签:

杂谈

分类: 雜感

正反异同说

正反异同说

“看到一种未来文化的雏形”(王威廉)与“微信,是对文字时代的最后一击”(陈嘉映),两篇论著,一目了然,紧扣时代肯綮,颇有新意。

“…最后一击”是教授面对学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足膝谈心,而“…文化的雏形”却是作家关于百姓生活深处“数字化”精神空间的触动。对象不同,而文化内涵相映成趣。

两年前,陈教授就开宗明义指出,跟从前的时代相比,文字时代和图像时代,文字已是强弩之末。但是,文字有它特殊的品质, 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能够取代的。我们一向叫做“思想”的东西, 是跟文字连着的, 主要落实在文字上。

今朝,王威廉说,《有数:普通人的数字生活纪实》是近期对他触动最大的一本书。瞬忽发现,普通人的名字、普通人的面孔、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人生就是我们自己的寓言。

“对于乡村,我格外看重数字技术在其中起到的变革性作用。世界的未来在乡村。”(建筑师库哈斯)人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工具性的,更是生存性的,这才是最根本的改变。

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活中的无数细节,已经让我们忽略了数字技术本身,它已经构成了当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同呼吸一般,时时刻刻,却不用去额外觉察。这也意味着今后这方面的调研将会有更大难度,数字文化不再是容易辨别的“异”,而是水乳交融的“同”。

信息资源在人类过去数千年的文明史当中都属于少数人,那些金字塔尖的统治阶层。但是今天,这种资源向所有人敞开,它让每个人可以建构起以自身为塔尖的信息帝国,而信息意味着智慧,意味着可能,意味着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空间恰恰就是人类那个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精神空间。(2022/08/29老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纳米尺度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