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东方智慧(下)
(2025-06-25 09:13:31)分类: 圣哲引领 |
六、引出朗诵的选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三十八章)。
引出话题:
《老子》一书又称为《德经》。"德",在全书中共出现在16章中,共约40余处(各版本略有差异)。可以说,它与"道"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道"和"德"在老子那里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德"是"道"的具体体现,是道向人生和社会延伸的形态。如果说,道是宇宙、世界整体的一种规律的话,那么德就主要是包括在人生论和政治论之中。不妨说,老子是将人生论(个体"修德")和社会政治论(统治"方术"),提高到哲学高度加以把握的。
什么是德?
老子人生论中,先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德"体现了"道",是一种自然的德性,就犹如赤子般的纯朴天性。"上德"指道和德两方面,是具有上等品德而因循自然的人所禀有的。"下德"与上德相对,主要是仁、义、礼等德性。下德是人为的、有心的产物,容易产生虚伪,而上德是一种自然的、内心的流露,与自然同一。因此,关键问题在于把做作的、有人为痕迹的"下德"转化为无人为痕迹的自然的"上德"。
怎样体现德
那就是需要"修德"。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将"道生之"和"德畜之"这种遵循自然规律和后天的自我修养而成看得同等重要,并达到"玄德",就是幽妙而不可言的美妙之德。他在五十四章更明确地指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可见,老子反复强调"修",即修身、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而使个体的本真的德达到一种世界的普遍性,通过修德而趋近于道。
怎样将这种下德变为上德呢?
因此,老子的人生论除了张扬"上德",象"赤子"一样"处柔"外,还强调了"三宝"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俭"提供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意在提醒人要知足,要能够减少本能欲望,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一种正常的、节俭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欲,因为也许奢靡的酒肉就是断肠之药,而淫逸的美色或是伐性之斧。因此,只有以廉、俭为宝,才能够使人生达到一种长久平衡的"和"的状态。
"不敢为天下先"与世俗之理背道而驰。老子反对一切人为矫饰和那种争先恐后的作法,因为他深深知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所以强调,"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三十八章)。总之,不敢为天下先,就主要是为了"成器长",要达到一种能长久的处于弱的,而不向趋于强的、终结方面发展的状态。因此,三十四章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人生修德的重要部分,甚至提高到个体的生死存亡的本体论高度来认识。即只有达到这样一种"自然无为"状态,追求"上德"、"处柔"的人生"三宝"的生存方式,人生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德"。
老子的社会政治论,表述的主要是一种统治方术的思想。统治者不仅应具有下德(即讲仁义),而且还要具有上德(即无为而治)。《老子》其总纲就是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民之难治之,以其之上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说:"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五十七章)。老子坚持指出,圣人治国应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因此,治国并不需要去讲什么仁、义、礼,因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三十八章)。缺乏忠信之实而仅剩礼仪之虚壳,正是一切祸乱的根源。人只有处在一种平和的、平等的社会处境中,才不会有冲突和战争,才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七
朗诵: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强调了事物不是突然转变的,任何事物转向其反面,从肯定性的正面到否定性的反面,总是有一个过程或有一定条件的。当量变达到事物发展的“顶点”的时候,它就会一落千丈从“有”转化为“无”,
老子的审美观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是强调本体的美、混沌的美,而反对那些令人目盲的五色,令人耳聋的五音,令人口爽的五味等,认为恰好这种过分感性的、表面的、外在易逝的美,是有伤人的身心健康的,是应该置之于艺术和审美活动之外的单纯的感官享乐。
老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首先,老子追求一种有"德"有"道"的美,一种恒定的、有着内在光辉的美。十四章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种与道体相通的是一种精神的美,一种生命存在的充实之美。
其次,张扬一种"静默"的美学,在审美方式上强调"涤除玄鉴"(十章),以"观其妙"(一章),心仪"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总之,强调静观玄鉴、清静观妙,就是要通过有观到无,通过有形看到无形,通过可见看到不可见,通过实看到虚,通过小看到大,通过象看到道。我有理由说,老子的静默美学是少言或不言的美学,是在静默中相视而笑的无言大美。这一点,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既深且巨的。
再次,强调一种"淡"的美学。他与那些一切浓得化不开,一切往上面叠加欲望和繁复装饰的做法相反,他很善于"做减法",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要人心不断地去除一些东西,减少一些欲望,而最终见本心,把握到"道"本体。因而,在审美上他强调"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三十五章)的审美观,一种直觉把握道体那"众妙之门"的审美论,甚至是一种"无之以为用"(十一章)的审美非功利论。
这种平淡而近乎"无味"的审美趣味和"观其妙"的无限性与幽妙性,正好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玄妙精神,并泽被后世。
八
(思想传统的形成、文化特点、民族心理结构即民族思维特性等)
画面:
*
*
*
九、
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外儒内道"、刚柔相济的观念,制约着中国文人的心理张力结构,规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教育、政治、法律、经济、逻辑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意义。
老子与道教的关系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汉代以后逐渐被神化和宗教化,成为道教的教主,称为"太上老君"。但他的思想尽管与道教有联系,但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老子的思想对后代道家的派别有很大的影响,从先秦到明清,受老子影响的道家学派很多,如以庄子为代表的逍遥派;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以养生为中心的养生派;以汉代扬雄为代表的强调"玄之又玄"的玄学派;以汉代刘德为代表的知足派;以魏晋王弼、何晏为代表的贵无派;以及在"道隐无名"宗旨影响下的隐逸派等。可以说,两千多年来,老子和老子其书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重要经纬。
画面:画外要点:老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对西方也产生过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最晚在隋代,《老子》一书就传到了日本。而平安朝初期,大批注释《老子》的书籍,如河上公、王弼、梁武帝、唐玄宗、成玄英等人注释本相继传到了日本。到了德川时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的老子学派。20世纪的日本学者对老子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出版的译注本和研究著作达300余部。
在西方,从上世纪到本世纪末叶,已经出现了近百种《老子》译文。1823年有法译节本出版;1842年法国出版了《老子》的全译本;1872年前后有了《老子》的德译本和《老子》的英译本;1893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等从德文本转译了《老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出现了"老子热",到八十年代初期,德国出版的《老子》译本就有十余种。尤其是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在黑森林时,案头上就放有一本《老子》。他晚年的思想,尤其是关于"道"、关于"语言"等,都与老子神秘的东方思想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同样,俄国学者对于"老子学"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近几十年来,美国学者也非常重视"老子学"的研究。比较重要的译著和研究著作有:林语堂编译《老子的智慧》
如果说孔子是以其伦理价值体系闻名于西方的话,那么老子的智慧则常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哲理。西方人服膺老子的“相反相成”思想。《道德经》在全球仅次于《圣经》的发行量,足见其对世界的重大影响。
画面:
各种译本的道德经一组
外国学者对老子思想的解释一组
十
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思想。老子的思想在当前全球的消费主义和数字化复制浪潮中具有重要的警世意义,在生态平衡、生存竞争、技术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面前,老子无疑是一种警世之钟,告诉人们以智慧之思看生命之道、社会之道和宇宙之道。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智慧,并不会随时代的飘逝而消亡,他那禀道之思和大慧之言,将在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纪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全新的影响和启迪。
环保观念、资源的合理使用(绿色食品、太阳能汽车、风力发电、水力发电。)
既雕既凿、复归于朴……(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