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的东方智慧

(2025-06-25 09:10:17)
分类: 圣哲引领

老子的东方智慧

——电视文化片《老子》解说词

  

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人们大多只看到儒道思想范式的对立和思想体系的差异。其实,二者之间的绝对差异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大。就思想源头而言,道家与儒家等还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儒家和道家存在着思想体系上的差别,但是也有诸多思想相通相契之处。其一,不仅孔子问礼于老子,而且,《论语》等儒家书籍中所记载的巢父、许由、务光等人,都是敝屣天下,自由快乐,默传道家之遗风。而长沮,桀溺、接舆、荷莜、楚狂、石门等,大抵是道家之徒(孔子称为贤人),逍遥自在避世于山野之中。 其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成熟。《荀子》一书攻击先秦时代很多人,但是对老子却几乎没有微言。 而且,在《荀子·天论》中还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已经颇具老子的"天道无为"思想色彩了。其三,儒家的核心范畴"中和""中道""中庸"等,与三玄中的《周易》和《老子》有不可忽略的关系。 可以说,老子的守中尚中思想,强调心境的中和平衡,与儒家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有颇多可相比较之处。具体地说,老子强调"守中""守柔""反者道之动",使事物延缓向相反方面转化。而孔子不仅注意到事情的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将转向反面,而且强调,如果事情转到不好的方面时,有可能向相反的方面发展。从而使"中庸"成为人们立身处世准则中的最高境界——"至德",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儒道两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精神互通性和互补性。道家是在更为形而上学的层面上,以""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本体论,而儒家则是在实践理性层面上,以""为最高理想的生命哲学论。而两种思想体系都以""的形式传播。《老子》一书,圣人、君子、仁义等概念出现频率很高,计:圣人32次,君子2次,仁8次,义5次。 尤其是参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更有诸多证据可以说明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某种程度上的融摄沟通。

老子不仅论"天道",也论"人道",尤其是"人道"的最高代表——"圣人"。老子对"圣人"的评价是正面性的,即具有高贵的精神和正直的品格,"不争""不积"的廉洁,"被褐怀玉"的高尚——这是一种理想式的人物,亦是老子所期望出现的"大道之人"。而被孔子称为重要理想人物的"君子"在《老子》中仅仅出现了2次。 其含义处于比圣人低的人格水平上,不能同理想的圣人相提并论。

至于老子对"""""仁义""礼乐"的看法,学界已经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即同儒家完全相对——反对"仁义",这种看法事实上是有问题的。根据最新出土的几种本子——《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乙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本》,同通行本加以对照,其中的问题竟然十分严重。因为,各本语义解释存在相当的差异,甚至意思决然相反。问题出在十八章、十九章和三十八章。帛书甲本:"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闷乱,案有贞臣"。帛书乙本:"故大道废,安有仁义;知慧出,安有;六亲不和,安有孝兹;国家闷乱,安有贞臣"。郭店甲组本:"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有正臣"

这里的""""作为疑问词,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如果说,通行本的逻辑是:"''废除以后,于是有了'仁义',产生了智慧后,就有了伪诈,六亲不和睦,才有了孝子慈父,国家昏乱,于是有了忠臣。"意即仁义与大道是相反的东西,或是低于大道的人为之物。那么,在帛书本和郭店本中,这层意思却完全翻转过来:"大道丧失了,哪里还有仁义呢?智慧出来后,哪里还能见到大伪呢?六亲不合,还谈什么孝慈呢?……"。这样,"大道""仁义"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统一在一起——大道废除后,仁义也没有了。说明老子仍然是将"仁义"纳入"大道"之中的,因而大道废弃,则仁义难存。所谓老子反"仁义"之说,看来起码有些动摇了。

十九章存在同样的问题,郭店本《老子》甲组本文字与通行本不同,而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意思很清楚,这里没有"绝仁弃义",而是"绝伪弃诈"。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澄清了老子的反"仁义"的问题。不妨说,"绝仁弃义"的看法,大约主要是受到庄子后学影响而形成的道家观点。

然而,三十八章的内容,与帛书中内容基本差不多,而郭店本则损折不全,只能根据通行本加以阐释:"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对这一段,历史上学者们的疑问较多,争议也很大。翻检《老子》一书,""分别在两章中出现了5次,可以看到老子思想的两个层面:首先,老子认为传统的""实际上在春秋末期那混乱的时代已经过时失效,因而应坚持批判礼的虚伪性而返回大"",因为道的根本特性是反——"反者道之动",而不能过分拘于礼仪条文和繁文缛节。 相反,应该看到凡事都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所以,只有在失道后""方向重新"自然地"获得道,而不是用德、仁、义、礼来"人为地"获得道。其次,在本原论意义上,作为宇宙最高存在的"",具有本体论的终极性意义,而产生于社会现实的德仁义礼等,不能与本体之道相比,而只能是处于第二位的的地位,仅具有相对的社会性意义。这样,老子在哲学层面上,坚持了本体论哲学思想的原初性和普遍性,并同孔子的社会人生哲学的现世性和伦理性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也不是反对一切"",而是反对轻薄虚伪的"假礼",反那种丧失真实内容而徒剩无效形式的"伪礼",而心仪真实的礼义和尚具有有效性的礼。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画外解说要点:

以函谷关老子骑牛隐去的传说切入,阐释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老子的心境和生平。

以司马迁史记为根据:历史时代背景及成书的年代。

司马迁是第一个为老子作传的人。由于汉代距老子已经有了相当的一段时间距离,因此,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时,是谨慎地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他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 司马迁在这里提到了三个"老子"。第一个是名李耳、字聃的老子,第二是老莱子,第三是太史儋。当然,从司马迁的行文中可以看出,后两个用"或曰",有聊备一说之意,尤其是对太史儋,"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也"。但他只是基本上而非完全地倾向于"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即名李耳字聃的老子。

老子不仅存在,而且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知识,如出丧时逢见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战争的时候应该把已死的国王的牌位带着还是不带等。老子都根据事实和情理作了明确的解答,这一对话应该是具有可靠性的历史事实。

画面:1、函谷关遗址一组

     2、老子雕象和各种画象及道观中的塑象

     3、楼观台老子讲经台一组

     4、周朝以及春秋电视剧中的战争场面资料

     5、各种春秋战国时代出土的礼器、乐器如:编钟、鼎车马坑等

     6、古代版本的道德经

 

 

 引出话题:

讨论:学术界是否有老子其人的争论

早在《史记》中,已经比较清楚地阐明了老子的存在。司马迁基本上肯定了老子即老聃,而且认为其年代要略早于曾向他问礼的孔子,并著有《老子》一书。而先秦时代所记述的有关老子的内容还有一些材料出自于《庄子》、《礼记·曾子问》、《吕氏春秋》、《论语·述而》、《论语·宪问》等,《战国策·魏策》和《战国策·齐策》中都提及老子,《荀子·天论》也有老子的叙述,《韩非子》中除有《解老》、《喻老》以外,还有数条引述,分别在《主道》、《六反》、《难三》和《内储说》中。以上古籍尽管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或三言两语地提到老子,但却共同构成了个较为完整的老子形象。因此,老子不应是子虚乌有的杜撰,而是已然从历史的有意或无意"误读"中浮现出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为楚人,生于春秋末期(即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比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丘约年长20),曾任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官职,孔丘曾向他问礼。

《道德经》是否老子所著?

《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否是老子这一悬案,引起了近二百年中国学术史上的纷纭聚讼。《老子》一书的名称起码有六个,即《老子》、《道德经》、《道经》、《德经》、《德道经》、《五千言》等。《老子》的原貌如何? 有多少章? 上下篇是怎样划分的? 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老子》一书是否出于李耳之手? 究竟是春秋时代还是战国时代成书的?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术界同样引发了激烈的论战。梁启超断言《老子》一书出自战国之末,以后,有顾颉刚 、钱穆、张寿林 、张季同 、罗根泽 、冯友兰 、熊伟 、张西堂 等学者撰文,认定《老子》为战国时书。

如梁启超认为,老聃是一个拘谨守礼的人,与《五千言》中那种反礼的精神相悖,所以《老子》不象为老聃所书。钱穆认为:"孔墨均浅近,而老独深远;孔墨均质实,而老独玄妙。以思想之进程言,老子断当在孔墨之后。"另一些学者从文体上来论证《老子》,冯友兰说老子是一种经体,是战国时的作品,不同于春秋时期的"对话体"(如《论语》)。而顾颉刚认为《老子》是赋体,是战国时的新兴文体。罗根泽和冯友兰从私家著述的角度提出,战国前无私家著作和私人著述等。上述看法几乎剥夺了老子的著作权。

其实,哲人的思想早年与晚年发生变化的很多,或许正因为老子深知礼的弊端,才由知礼到反礼的;老子的"幽深"并不能说明其时代一定居孔墨之后,因为谁也不敢说《易》不幽深;而且孟子未提到《老子》,不等于《老子》就必然不存在。因为,孟子也未提到《易》,而庄子也未提到《孟子》,这并不能证明《易》、《庄子》是伪作。至于文体,《老子》的节奏韵律更象是一种哲理诗的"诗体",似更接近于《诗经》。《诗》三百篇的"诗体"在春秋时期早已存在,为什么《老子》就一定要在战国时期才能诞生呢?至于战国以前无私家著作,私人著作当以《论语》始的说法随意性太大,经不起推敲。

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将文献材料参照地下的出土文物,以这种"二重证据法",确定老子及其书的真面目。197312月,从马王堆3号汉墓中发现了帛书《老子》的两种抄本,世称甲本和乙本。甲本与乙本距今都已经两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一书的抄本之一。《老子》帛书的发现,证明了《老子》绝非汉代的作品,至少在秦代之前就已经流传。

相隔20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大批竹简,其中竹简《老子》(郭店节抄本)距今2300余年,虽然并非原始祖本,但却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抄本。不仅发现诸多不同于通行本的思想言述,值得学界认真地比较和研究,而且将《老子》的年代比帛书《老子》往前推进了一百多年,推翻了老子成书"晚出说",证明《老子》的时代起码当在战国中期甚至更早。

不妨说,依据《史记》和前人的考释,以及新出土的郭店本《老子》,似乎可以基本肯定老子是春秋末期人,他拥有著上下篇五千言的《老子》的著作权。因此可以说,《老子》一书为老聃所著的私家著作,它并非对话体,而是一种哲学诗或诗性哲学,在其流传过程中,为后人所修改,其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代老聃的思想。

画外要点:

走出信古还是疑古的争论,老子思想被延承和接受。

画面:

七三年马王堆考古挖掘资料(汉代帛书)

九三年荆门郭店楚墓考古资料(战国竹简)

苍茫的黄土高原、黄河(大河、大江)

日、月、星、辰(日出日落)风、雨、雪、闪电等一组刀劈斧凿的三峡,大火等。

  

 

 引出话题:

  讨论:* 《老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老子》结构特点、篇幅,一共八十一章,用具有节奏和韵律的句子短篇构成全书。主张"无为"之思,倡"自然"之境,而""是《老子》一书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建立起来的完整的智慧哲学体系。在《老子》81章中就有37章提到了"",共出现了70余次(各版本之间略有差异),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他的""落实到现实世界和人生方面而称为""""""之用。""字也出现在整整16章之中。""""确是老子论述的核心范畴,所以后世以此作为书名。

先秦哲学大多谈人生论和政治论,唯有老子的哲学是从宇宙论、本体论延伸到了人生论、政治论和语言论,从而使得老子哲学不仅去思考人类的生存和社会问题,而且将这种思考扩展到整个宇宙时空。因此,老子的""不仅是他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建立的根基,也是他认识论和辩证论得以展开的基础,更是他人生论和政治论、语言论和审美论的理论支柱。

 

画面书引出朗读(选段)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话题:什么是道?

""在老子那里是作为本体论看待的。老子把""从某一"具体之道""哲学之道"加以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一章),把"恒常之道"与具体"可言之道"区分开来,从而使""具有了形而上的性格。这种非言的恒常之"",是一个超越了相对的绝对本体,它不同于《左传》、《国语》、《论语》所说的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人生之道等等。因为这些""都是"可言之道",都是属于"人间之道"。就"恒常之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论来说,是存在的本体,作为世界生存论来说,便是本源。老子这一高妙的思想,可以称得上是早期中国哲学的精神自觉。

怎么理解道?

老子的"",可称之为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一种不同于一般事物的形而上"存在"。这种关于""的本体论的说法,较之中国的"五行论""元素说"更显出其深刻性。就逻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而言,它与宇宙生成论既相联系,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将本体性的第一存在的""看作是不可用语言来加以限制的,因而,对这一本体不可能有任何的规定性,而只是一个纯粹空无的思维起始状态。""即纯存在,是一个不可分析的纯粹存在或纯无。它强调了普遍规律的先在性,而将普遍规律看作是最高的存在。

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过程,有相当精辟而又令后人言人人殊的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依张岱年的看法,""""之先,""是天地未分的总体,""是已分的天地,""是阴阳与冲气。 其实,这里的""是抽象的绝对,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动力和创造力。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的创生万物的创化历程或基本模式,它由最抽象的本体,不断地向下即向物质世界域落实,而创生万物。正唯此,在《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生万物,是一个由小到多的过程,万物只能从无到有。""就是"",道能生出有,而""就是""""的统一。

老子的"",并非有意志的人格的"""上帝",相反,它的本性就在于"自然无为"。它并不君临万物去宰治万物,而是"无为无不为"。在创化并形成了天下万物以后,万物自身的运动变化也同样是宇宙生成化育的重要方面。老子的宇宙论是建立在道的本体论之上的,道决定着宇宙的生成和演化。道的本性特性决定着宇宙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属性。

在中国历史上用道治国产生了什么社会效果?

春秋末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最兴盛的派别是道家。《庄子·天下篇》认为,天下道术一列为八,道家占到其中四家。到了战国后期,形成以蓉回诸家而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黄老之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在这种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其后,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双子星座互补互动,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走向思想前台,一次是学术思想重大转型的汉唐佛教传入中国之时,道家思想终于摆脱异端地位对社会政治产生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流行佛教借道家而在中国扎根,其“无为”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画外要点。

    君无为而臣有为,君无为而将有为。

画面:

    * 敦煌壁画和唐陵墓壁画上反映出的生活场景

    * 唐三彩、胡人俑、歌舞俑、等一组

    * 西安大雁塔一组

 * 现代仿唐乐、唐舞一组

 * 雕刻艺术,九骏图、乾陵胡人群像等一组

 

四、话题:老子有关认识论

中国哲学的关键是"闻道",而西方哲学的要紧处在于"求知"。而老子的"闻道"的本体论与他的"求知"即认识论的关系却是相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老子的认识论不仅是对自然宇宙规律的认识和概括,而且其真正的立足点恰好在于社会斗争和人生经验方面。其认识论具体表现在静"""玄鉴""知常""弃智"几个方面。

老子特别重视从具体的""去认识抽象的"",又从抽象的""来反观普世的"",他把这种直观的把握道体存在的方式称之为""。《老子》五十四章中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强调了直观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要求主体去高妙地获得认识客体的广度和深度。从老子观身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而认识天下的入思角度,可以见到他认识论的展开逻辑方式。

"玄鉴"是老子的重要认识论原则。帛书乙本《老子》十章说:"修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玄鉴,即人们在心灵深处对事物加以明澈透彻体认的形而上心镜,它超越了一般事物的感性认识,甚至也不是一种逻辑推理的认识,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感悟和观照。尤其是对于""这种幽玄的、无影无象的、无以名之的认识对象,更是只能通过一种生命之""的体验来加以把握,从而在主体心灵宁静幽玄的境况中,直观性地体悟到总体性之"'。这一点,在庄子那里进一步发展为"心斋",即剔除内心的欲望而达到一种"虚静"状态,使认识者自身无一私念,可以对""进行直观体悟。这就是"玄鉴"

"知常"是对现实中一切"为了一时而抛弃永恒"的反拨。《老子》十六章中强调"知常曰明"。五十五章同样强调"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常与"",常与""其意相近,是一切变化中的不变法则。《老子》两次出现"知常曰明",强调"不知常"就只能妄作,必然导致凶的后果。换言之,认识到和谐的道理就叫作常,认识到""就叫作""""义近"",亦近于""。老子强调一种静观的认识论,要求摆脱欲望和偏见去认识自然之道和人生之道,这样才能复命归根,才可以称之为明,即大智大明。将"常德"置之于"常道"的运行过程中来体认,是老子的一个独创性思想。

"弃智"的看法。老子对""是非常重视的,在《老子》一书中,共有27章中出现过论""。但是老子却意在强调"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可以看到老子确实有一种弃智、去智的倾向。但我们不能简单而偏激地将其看作一种愚民策略,而是应看出老子对时代过分地玩弄智力、玩弄机巧、玩弄心术,以及阴险狡诈的所谓"智谋"的反感,而提出弃智,倡导回归到本心,回到一种安宁有序的本真生活和社会秩序中来,消除那种争强好智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老子不是有人所说的那样,是什么为君王提供愚民方案的阴谋家。因为,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老子》中,他对智的一种由衷的赞美,或者是对智的正面效应的阐释。如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二十八章有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之说。尤其是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认为假使自己稍稍有一点知识,就可以在大道上行走,而害怕进入了邪道。可见其对知识和道德正面效应看得很高。另外,五十六章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事实上,老子并非所谓一味地反智,一味地弃智,一味地去智。他所反对的只是与本真之道相悖离的小智,甚至是玩道于股掌之间的邪智,而强调的是与人心、与问道相关的耳聪目明的大智。这样,我有理由认为,只有那种求道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那种知道自己的缺点,知悉自己的有限性的知识,才可以叫做既明且智的知识,所以说"知常曰明"

总体上看,老子已经论及到过分追""""的正负效应的问题,同时,也强调了理性的直观——"玄鉴",以及对道体的把握——"知常",指出知的来源在于知身、知乡、知邦、知天下。同时,他还认识到知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将过分追求知识一味沉溺于知识的玩弄中所出现的弊病揭露出来,强调获取真知只能通过"玄鉴""知常",才上升到对""""的体认。可以说,在先秦认识论尚不发达的思想背景下,能有如此深邃的哲思认识,实在是难能而可贵的。

 

 

五,书引出朗诵有关辨证论选段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四十一章);“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

这意味着,在明当中包含着暗,在进当中隐藏着退,在平坦的道路上意味着险阻,崇高的德就好象是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好象是不足的样子,最洁白的好象是乌黑,最方正的好象反而没有棱角,最大乐音听来反而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道是隐微而没有名称的。因此,在老子辩证论思想中,祸与福相伴,败与胜相连,刚与柔互补,那种绝对的胜败、刚柔、损益是没有的,不含对立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强调事物的矛盾是一种在自然社会和人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在宇宙时空、现实规律、生命意义、价值判断等方面,任何事物的自身中都存在着它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如:有与无、生与死、长与短、高与下、多与少、大与小、前与后、远与近、轻与重、静与躁、难与易、黑与白、雌与雄、正与反、同与异、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福与祸、荣与辱、愚与智、吉与凶、是与非、贵与贱、治与乱、刚与柔、胜与败、清与浊等矛盾,可以说是既彼此对立又相互关联,既矛盾冲突又相互依赖,形成一种相生相成、相对相形、相和相随的关系。 

尤其重要的是,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空前地强调了"否定性"因素的重要作用。进而将否定性因素""提升为一个极重要的哲学范畴。他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乃至于大顺"(六十五章)"正言若反"(七十八章),这样,就把"反者"即否定因素作为道自身运动的重要力量,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基点上去了。也就是说,他要求人应该从反面的关系去看正面,然后在二元对立当中,重视处于边缘的一边,因为对发展中的反面因素的把握,比正面因素的肯定更为重要。而这一点恰恰为世俗所忽略。

所谓"反者道之动",可以说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即向相反方面转化而回归始源。除了"反者道之动"这种否定性因素的相互转化以外,老子还强调了转化过程中的条件,即量变到质变。他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这就强调了事物不是突然转变的,任何事物转向其反面,从肯定性的正面到否定性的反面,总是有一个过程或有一定条件的。当量变达到事物发展的"顶点"的时候,它就会一落千丈从""转化为"",即"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九章)。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聚敛财富达到了自己的"顶点"的时候(有),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为一无所有(无),即自身的彻底否定。

老子的辩证论强调防止事情达到最高点或事物的临界点,而永远保持在临界点的安全阀限之内,其实质就是防"""",知""""。这样,就尽可能阻止向事物的反面转化,因而"多藏必厚亡",反过来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通过这种方法,使自己处于一种处弱而守柔的、不达到临界点的状态,而无限推延转向反面的可能性。可以说,老子的辩证论是他悟道以后达到的个体直观智慧的神秘飞跃。画面:

    * 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治水顺其自然)一组

* 水车、水磨一组等

                                                                                 (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