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美术史,蒋勋老师要给我们介绍的是:王献之的书法。
蒋勋老师:
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王羲之,他有七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王献之,也是一个大书法家。历史上常常讲的"二王",指的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在美学上有很多争议,大家常常喜欢比较,到底是爸爸的书法好还是儿子的书法好?虽然我们说"书圣王羲之",而且按照传统华人的伦理来讲,好像也常常觉得儿子不应该超过爸爸。
可是我觉得在美术上有趣的是,你会发现他们两个的书法风格很不一样。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可是你通过所有的摹本、拓本,会觉得王羲之有一种稳重,有一种内敛,有一种宽阔。我觉得王献之的字更漂亮,更挥洒,有更年轻的一种光芒。光芒跟内敛,是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有些人的美,你是慢慢发现,而王献之的美是一眼看去就觉得美。
http://s1/small/002Ymvf8zy7bpJww4zSe0&690
我们知道王羲之的字基本上都不在人间,因为都陪葬昭陵了。大概王献之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在当时就已经是很有名的大书法家了,他的书法也是大家争抢的东西。我们来看一个常常被认为用来介绍王献之作品的叫做“鸭头丸帖”。这件作品藏在现在的上海博物馆,只有十五个字,其实也有一点像一个短讯。鸭头丸,是一种中药,做出来的药丸叫“鸭头丸”。我推测它蛮大的,所以用鸭头这个词。
“鸭头丸故不佳”,这个中药不太好,就是说他已经拿到这个中药,可是效果不是很好,“明当必集”,改天我还要再去重新再收集。大概过去的中药药方配药,其实是蛮讲究的,可能是没有配到最好的药材。所以他说"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我要重新再去收集。“当与君相见”,会跟你再见一次面。这个是比王羲之的字还要像短讯。
http://s5/small/002Ymvf8zy7bpJAxQZ6f4&690
你会觉得魏晋时候的人很有趣,就是他拿起毛笔来书写的时候的那种流畅自在,其实是跟朋友之间的一种问好,或者说我收到你带来的药,或者谢谢之类的这种东西。可是就是这个短句,我们看到历代帝王,包括宋徽宗的印,全部盖在这里。这个是上海博物馆藏的王献之的作品,我也希望大家在这里感受一下那个线条的流动,跟我们前面提过王羲之,它略有不同的地方。
我觉得王羲之的东西,用笔比较重。我这里讲的“重”,同时也是稳重,就是他的笔画流走的时候,速度比较慢。而王献之的线条速度比较快。
下面这个是王献之也很有名的一个叫做“地黄汤帖”。地黄也是一种中药,就是滋补的拿来煮的汤药,地黄汤。他说,“新妇”,刚刚结婚的这个媳妇,可能是他太太,也可能是他儿子的媳妇。“新妇服地黄汤来",已经吃了这个中药,喝了这个中药以后,“似减”,就是病好像好了一点。减是减少的减。比如如果我们说发烧,就是退烧了,或者说她的病情稍微减少了一点,就是“似减”。你可以看到他用字非常精简,就是两个字,"似减"。“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可是“眠食尚未佳”,眠是睡眠,食是吃饭。我们知道病人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看睡眠好不好,一个是看吃的怎么样。这句话是说,睡眠跟吃饭还没有改善。
http://s5/mw690/002Ymvf8zy7bpM95bKIa4&690
他是在讲当时家里面有一个人生病,吃了这个地黄汤以后,病情好一点,可是睡眠还是没有改善,吃东西的胃口也没有改善。“忧悬不去心”,忧愁,因为病人没有完全好,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所以他就很忧愁。悬是悬在那个地方,放不下心。我们讲“放心”,而悬心就是吊在那个地方。“君等”你们这些人,“前所论事”,你们上次上一封信,跟我讲的事情。“想必及”,我想已经做完了。想念的想,必然的比,应该已经做好了。“谢生”,一个姓谢的先生“未还可儿”,就是说,他还没有来。“进退不可解”,这个人要进还是要退。(因为很简讯,我们不能完全理解,他这个信里面的意思。因为我们写短讯的时候,有时候当事人看得懂,旁边的人看不懂)就是这个人是要来呢还是不来?这个人是做这个事呢还是不做这个事,都可以解释成"进"跟"退"。“吾当书问也”,我会另外再写信问他。
http://s15/mw690/002Ymvf8zy7bpMbp4cube&690
你看,又是一封信。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线条,特别是牵丝的部分,速度非常快,这个是王羲之没有的。就是拉那个细线,尤其那个“减少”的减这个字,我们看到几乎是一笔写完。历史上说,王献之善于写一笔书。“一笔书”就是说这个笔落在纸上以后,一笔连带不拿开来。我记得以前我们同学之间签名,也会练习一笔书。“减”这个字,或者“谢生”这两个字,里面都有一点一笔书的味道。你会感觉到他速度快、流畅。我讲的速度快流畅,是说他在表现年轻的一种光芒。你远远看过去,王献之的字有一种漂亮,有一种流动感。
他另一个很有名的帖叫“中秋帖”。这个中秋帖是跟前面我们介绍王羲之的“快雪时晴”也许大家还记得,等一下我们会介绍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个贴杯乾隆皇帝放在一起,放在一个堂里面叫“三希堂”。大家知道乾隆皇帝最珍贵的三件书法,三希堂。中秋帖其实现在不见了,有人认为是传到日本之间就不见了。可是中秋帖很多人怀疑,认为不一定是王献之的原件。等一下我会给大家看一下,王献之有一个贴叫做“十二月贴”。这个帖当中有一些句子,被抽出来集成了中秋帖。很多人认为中秋帖是宋朝的时候一个大书法家米芾--跟苏东坡差不多时间的米芾--他临摹的王献之。
所以我们会发现他的文句不完全可以读的懂。比如说“中秋”两个字可以认得“不复不得相换”。下面有很多句子,不能够完全读懂。也可能是大书法家,当时觉得王献之的字漂亮,他就把这个字抽出来,变成另外一种,有点绘画的表现。所以我有点希望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个毛笔运动的感觉,有点像抽象画,他特别感觉到音乐性的旋律跟节奏的那个美。所以这个时候书法已经不完全是为了阅读而存在,可能是为了视觉上的美的感动。
我特别希望大家可以从中秋帖里面感觉到(中秋帖因为被乾隆皇帝收藏,所以前后乾隆皇帝赞美它的字句,也盖满了图章)。我们还是要强调说,魏晋时候这些文人的一个不经意写下来的一个小小的信,一个短笺,就会被历代的帝王这样去珍惜。
我们知道王羲之是一个大书法家,他的小儿子王献之也是大书法家,可是事实上,我们这样讲还是不够的。我们知道王家出了好多大书法家。我们现在看一下有个叫王徽之,安徽的徽。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献之是他第七个儿子,最小的儿子。王徽之这个书法,现在藏在辽宁博物馆,这个“万岁通天贴”里面的这个部分,我觉得写得非常漂亮。
我不知道一般朋友有没有读过一本书叫“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常常提到一个人叫“王子猷”,其实他就是王徽之。所以你读过世说新语的话,你会发现王徽之的人品,特别在东晋的时候受人推崇的一个文人。有一段他的故事,我想大家可能记得,就是有一次下雪的晚上,他醒过来了,推开窗户,发现整个一片白,那种干净,觉得美的不得了,忽然很感动,再也睡不着觉。想起他的一个好朋友叫戴安道,很想去看戴安道,可是戴安道在很远,住在苍溪。但他在当晚下雪天的晚上,就雇了一个船,连夜去看戴安道。一个晚上在船上冷的要命。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有点神经,
你要看朋友也不必这么急。可是他就是很想朋友。到那边大概天亮了,他到那个人门口,忽然他就看一看,周围的风景说好吧,回家。大家说你不是来看戴安道的吗,已经走到门口了又不敲门、不进去。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就是说,我觉得兴致很高,想看朋友,可是到了门口我觉得已经够了,我就回去,他没有去看他朋友。
这个其实我们不太容易懂这个故事。可是这个里面是讲,魏晋时候文人的一种率性。我们今天看到他的这一个叫做“新月帖”,它也是一封信。“二日”这一天,那你告诉我,有个字看不清楚,有人认为是“瑜”,瑜氏这个姓的一个女的,“新月哀摧不自胜”,可能就是去世了,这个女的去世了,所以他觉得很难过。我们前面也讲过,哀摧不知自胜,就是被悲哀摧毁的那个感觉,“奈何奈何”,这是魏晋人常常用的字,对死亡的无奈。
http://s13/small/002Ymvf8zy7bsIgxn8U7c&690
“念痛幕不可任”,就是想到人的死亡,然后你会悲痛,你会想念这个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是人生总是在经历这样的事。“得疏之汝姑异恶”,就是我得到你的信,我知道你也心情不好。“异恶”就是有一点反常的不快乐。“悬心”,我很挂念你。我们知道悬心就是心吊在那边,不放心的意思。两个字"悬心"。下面两个字“雨湿”,就是最近老是在下雨,非常的潮湿。我觉得这里面好像在讲天气,可是也在讲风景,还在讲自己的心情。
我们常常听到说,王家出了好多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然后我们看到,王珣。王珣的爸爸叫王洽,也是跟王羲之同辈的一个人,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辈。下面这个是他有名的“伯远帖”,伯远也是王家的一个小孩叫王慕。“询顿首顿首”,就是跟他讲;“伯远胜业顷期”,就说他是事业上做得很好的人,他过去学业也非常好,事业做得很大;“群从之宝”就是我们这群人,大家在一起都认为他是宝,他是一个我们最佩服的人,就是人品最好、学问最好,做事也做得好;“自以羸患”,因为身体一直不太好,老是有一点大大小小的病患;“志在悠游”,因为身体不好,所以他就不愿意做官,总是希望能够悠游山水,就是到处游山玩水,过比较安逸的日子。
http://s13/mw690/002Ymvf8zy7btLClkDy7c&690
“始获此出”,这一次才出来,稍微替公家做一点事,“意不刻申”。没有想到“分别如昨”,就是好像昨天才分别。因为他们都是好朋友,是一起长大的。“永为畴古”,怎么就再也不能见面?就是他已经做古人了,其实也是知道他的堂兄弟死掉了。“远隔岭峤”,隔着这么远的山水,“不相瞻临”,我都没有办法到灵堂去祭吊一下,就是临终的时候,没有办法去看他一下。
另外我们再看一件王羲之的堂兄叫王荟,他写的一个帖,这个帖残破的非常厉害,除了“顿首”这个字认得出来,剩下的字都认不全,不过还是有几个字认得出来。“吾”,就是我,“疖肿”,疖就是身上长疖子,肿,就是肿了;“知问”,知道你来问我;“无赖”,是说我最近因为身体不舒服,身上长了疖子,什么事都不想做;“力不继或力不一一,顿首”。这样的一封信,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所谓的书法跟美是,在这里面有一种自由的流走,那个线条的自在跟豁达。
“不得相未复还,恸理,庆”这几个字,都被米芾抽出来合成了中秋帖,这也是刻在石碑上的。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在魏晋的美术史上,王羲之、王献之家族的所有的书法,变成了美术上的极品。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战乱年代,人在美学上最后的坚持。就是说,好好把字写好,至少对得起他自己活着的留给人间的一个记忆。因为他们看到太多肮脏的事,看到太多残酷的事,太多腐败的事...最后他们相信说,我们几个人好好把信写好,我们之间留下人间最高的文化跟品格。我想这样子就了解到书法为什么在魏晋时期变成美术史上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