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会不远千里追求各地美食?

标签:
国学禹音 |
首先大家要搞懂什么是美食,顾名思义就是美味的食物,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其实美食是不分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称之为美食。
中国素有”烹饪王国“这个美誉,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五十六个小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美食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的东西。美食遭遇心情的时候,美食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场合。场合好吃起来也有味道、人人都想吃上自己喜欢的。世界各地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营养物质各不相同,品味更多美食,享受更多健康。
美食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物,休闲零食,各种饼干、糕点、糖类等制品,众口难调,各有各的风味,从味觉到视觉的享受,都称之为美食。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被大书特写的重要的分支,叫“饮食文化”(其中包括“酒文化”和“茶文化”)。自从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阶段,中国人就开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如果有机会去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会看到从夏商周时代开始,中国人就用青铜制造诸多的餐具和酒具,这些餐具酒具有的是供奉神明的,更多的是皇权贵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后来被作为随葬品被埋入地下,在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反映出早期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讲究。
至于其后中国有史书记载的饮食文化历史,更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不胜枚举:从唐朝杨贵妃吃荔枝的“一骑红尘妃子笑”,到清朝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逃难时吃的小窝头,从宋朝大诗人苏东坡的“东坡肉”到民间老百姓秘制的“叫花鸡”,连那个大名鼎鼎的至圣先师孔子都对美食念念于心,形容音乐好听,竟用不知肉味来比喻(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在这一传统文化熏陶的普通中国老百姓,民以食为天,对于美食自然心向往之。加上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各个地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创造出了各地独有的菜系。一部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挑动了多少人的味蕾,引出了多少人对于家乡的饮食的遐思和亲情的回忆。
中国人如此爱好美食,源于传统,也源于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重视。一羹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茶一坐,体味闲情逸致。生活中不容易有太多的大喜大悲,但是一顿好饭的小欢喜总是唾手可得。有钱时,可以有鱼有肉;没钱时,粗茶淡饭也别有滋味。
中国人对于美食的热爱,还源于饮食很多时候承载的是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当下,轰轰烈烈的春运已经开始,多少人不惜山高路远日夜兼程,为的是回家和父老乡亲一起吃一顿团年饭。北京人街坊邻居互相问候的话语是:“吃了吗?”“爱你到永远”含蓄的表达方式是:“一辈子吃你做的饭。”或者是“一辈子给你做饭。”好朋友的标志之一是能够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其实不单是我们中国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喜欢美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实地品尝了中国的美味。中餐厅在世界各国也是一道不能不看的风景。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国外的中餐厅的饭菜经过“本土化”改造,没有国内的中餐厅的饭菜那么地道。如果说孔子学院是在教育领域传播中国文化,中餐厅就是在饮食方面扩大中国的影响。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连美国前总体尼克松都爱吃的我们的烤鸭,到2014年APEC会议的美食盛宴,无一不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人越吃就觉得越想吃。当人吃了食物后,糖会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含量增高,接着胰岛素会迅速行动起来,将血糖转化成能量。人吃的糖越多,体内产生的胰岛素就越多,转化出来的能量也就越充足,如此一来人体就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快感;但伴随而来的是,胰岛素消耗掉过多的血糖,导致血液中血糖迅速减少,这时身体就需要再来点糖类补充血液中的血糖。
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出生后首先接受和追寻的味道,因此爱吃可谓是一种本能反应。喜欢吃的人可能达到一种对食物狂热的程度,看上去好象是上瘾一样。科学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当人吃食物时,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会被激活,这种现象通常是在吸毒上瘾后才会出现的。
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后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名为阿片类物质。他的功用几乎相当于吗啡。大脑感觉到这种兴奋,会产生快感,就会对它产生渴望。这种物质会驱动人不停的追求美食,所有会让大家不远千里追求各地的美食。
品禹音儿童国学,赏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儿童国学第一品牌,更多资讯请关注“禹音儿童国学”微信公众号。
后一篇:圆明园到底是谁烧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