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禹音:礼于无礼

(2016-04-30 09:36:42)
标签:

禹音

礼于无礼

禹音经典故事

禹音:礼于无礼

提起礼。人们先会想到孔子。所谓孔礼儒礼。

其实。当时的史官个个是最懂礼的。先秦典籍中多处可证。如《周礼》。

 

都说老庄反礼。殊不知老庄比孔子要懂礼。是礼学大师。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礼记》《庄子》《文子》《吕氏春秋》《史记》《韩诗外传》《汉书》《孔子家语》等都有记载。

 

据《吕氏春秋》。反出儒家的墨子。也是史角后人的弟子:"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

 

《道德经》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老庄为什么反礼?

礼的出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紧张。

礼制已成为统治者欺骗百姓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公开提倡礼仪会破坏人的淳朴本性。

 

 

你不分析提倡什么是仁义礼。人们不知什么不是不仁不义不礼。你分析提倡了。反而等于是明示什么是不仁不义不礼。处处想到对立面。

 

当需要提倡礼时。已是不得不礼了。

熟不拘礼。礼了倒见外了。 礼之用。别内外亲疏上下尊卑而已。

相敬如宾。估计十有九成是新婚或未婚。老夫老妻哪有个天天敬的?

 禹音:礼于无礼

平易近人。估计也不是板着一副道学先生的面孔。

司马光有个老苍头。一直称呼司马光为"君实秀才"。苏轼见了。教他。说应称为"君实相公"。这老苍头照办了。后来司马光知道了。叹道:苏子瞻教坏了我的老仆。

 

礼。从无到有。到"礼崩乐坏"而提倡。到繁琐精密。又到现在。已简化很多很多了。

孔子也说"巧言令色鲜仁矣""礼之用和为贵"。 束心而检行。凡物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

老庄一派。直接矫枉过正地反对。如魏晋人物。"礼岂为我设邪""越名教而任自然"

 

老子的要求比孔子更高。孔子发现办不到。便从礼做起走。 道德仁义礼刑兵。每况愈下。这与"大学八目"一样。互为因果。顺序井然。

礼。达到了。则上可及仁义。下不触刑兵。庶几近道。是为中庸。

 

易道重生理。生生之谓易。

天理。惠施万物。泽被苍生。岂会断人之欲?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一视同仁。

朱熹们一套。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的荒淫无耻等而矫枉过正地提倡。正如孔子面对"礼崩乐坏"而倡礼乐。施诗教易教。

奈何一入朝廷律令。踵事增华。形成教条。戕害自然天性。流毒无穷。

 

"无礼"时代早日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