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音:东西方的差距原来是因为“文明”

标签:
禹音禹音国学禹音国学经典中华儿童国学传播第一文明 |

在西方,“文明”(civilisation)是一个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的新词。
“正是在美国独*立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之间这个命运攸关的时刻、即古代王朝(ancien régime)的终结期,
一个崭新的词横空出世,高奏凯歌。……
这个词不存在于狄德罗-达朗贝尔(Diderrot-d’Alembert,两人均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合编的《百科全书》里,
也曾被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以从未用过为由、
拒绝编入由他主编的、直至1772年再版不断的英语大辞典中;
这个词就是「文明」(civilisation)。”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31页,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在中国,《周易?文言》:“天下文明”为“文明”一词最初的用例。
“文”指“文字”,指“斯文”。“斯文”者,谓尧、舜、禹、汤、文王、周公至孔子之文化传统。
“明”指“昌明”,“斯文”因“文字”而“昌明”于“天下”就是“天下文明”的含义。
这也是“文明”一词的本来意义。
“文字”指书面语言,完整的文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汉字就是这样一种“文字”,
而且是全世界唯一一种起源于上古的、原生的、并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文字”。
西方诸语言的纪录方式是一种称为“拼音字母”的方式,不具备字形要素,在音声中寻意义,不是完整形态的文字。
加以欧洲历史上导入纸张时间较晚,之前缺乏书面语言的载体,因而到十八世纪末才有了“文明”(civilisation)的概念。
欧洲“文明”(civilisation)概念来自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的是孔子的斯文照亮了历史。
孔子的斯文传统不仅照亮了中国历史,
孔子的理性观念也照亮了欧洲大陆,所谓欧洲“启蒙运动”是也。
“启蒙运动”者,以孔子“理性之光”照亮黑暗的“神权欧洲”之谓也。
学术界一般以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城市的出现及青铜器制造为“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
其中以“文字发明与使用”最为重要。
摩尔根《古代社会》主张:文明时代“始于注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肯定了摩尔根的看法,
说野蛮时代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这里有一个误区,以为新发现一个考古遗址,就可能找到一个早期“古文明”,
衡之以《周易?文言》:“天下文明”的概念,
没有真正的文字,没有斯文的传统,仅有聚落遗存,算不上什么“文明”。
所谓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
其中两个根本就不存在(古埃及、古巴比伦),
一个则与其说是文明古国,毋宁说是宗教古国(古印度)。
汤因比“比较文明新论”,历数所谓“古文明”达二十种以上,
不过是盲人摸象,在假古董里兜圈子,哪里见得到“文明”的真谛!
文明”(civilisation)一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756年
“这个词以及它的概念是在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问世时,
确切地说,是在1756年米拉波侯爵(mirabeau)在他的《人类之友》一书中提出,并为人们采用的。”
(译自《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1961年版,刘经浩译,吕殿祥校。)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问世时,正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影响的鼎盛期。
《百科全书》派,正是当时欧洲的中国文化派。
“「文明」这个词决不是个旧词,指出这点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据包斯威尔报道,他曾极力劝说约翰逊在他1772年的字典里收进这个词,
但是约翰逊拒绝了。他宁可用「礼貌」这个较旧的词。”
(译自《英国大百科全书》,1964年版,顾小存译,王桂林校。)
其实,「礼貌」这个词也何尝不是来源于中国。
「礼貌」应当始于十七世纪法国宫廷的“礼仪运动”,该运动正是效法中国“礼仪文明”的,
尽管法国学到的只是中国文化的皮毛,却成为了百年后以德国为代表的整个欧洲的样板。
前一篇:禹音:小猫钓鱼
后一篇:禹音:圣人其实就是无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