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与其他海外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朋友圈更偏爱“自己人”。
美国东北大学建筑专业大一学生杨卓旭是去年到的美国,此前,她在澳洲读了两年高中。在澳洲那个崇高精英教育,中国学生寥寥无几的寄宿学校,杨卓旭从细微处真正见识到所谓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的内衣喜欢手洗,但西方人的习惯是统统混在一起送洗烘干,一名中国女同学因为将手洗内衣挂在宿舍晾晒,被澳洲女同学拍下来放到了facebook上,后来,这名中国女同学甚至因为无法化解这种差异而休学了一阵。所以,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铺垫,到美国后,杨卓旭在社交上已经非常自在。但她的中国朋友们常常会向它诉苦:和外国同学无法深入交流。
“语言是一个方面,英文不好,聊不深入,偶尔老外没听清让重复一下,中国人就更害怕交流了。”一名美国同学问杨卓旭A在工作室向她借了一块做模型用的纸板,一直没还,为什么?杨卓旭告诉她:“中国人习惯相互帮忙,对方不一定还你一块纸板,但以后会用其它方式来报答。”美国同学表示不可思议。
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出国留学的学制比较短,毕业后回国发展,索性不做融入的尝试,也对中国留学生的社交产生一定影响。此外,facebook、微信等工具的使用,也对中国留学生的社交产生一定影响。在美国西密歇根大学攻读哲学博士的常明就说,他有时间更愿意在微信上找国内的同学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