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灿烂
——《读书》的故事之四
在华夏的历史天空上,群星闪耀的时刻并不多见。春秋战国算一个,而且还与同时代希腊半岛及恒河上空的星星们竟相辉映,从而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唐宋也不错,虽以文曲星居多,却终归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天空,因为,“词藻排列,终要有精神点睛。那就是士人们心怀天下,傲视君王,替天行道,关爱苍生的精神。思绪不会被禁忌打断,才情则装上自由的翅膀”。(盛洪《能不忆江南》)再就是民国时代,人们盛赞这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有画家陈丹青先生作《清华国学院》,一列横队便是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上世纪八十年代无疑也属于这样一个时代。但人们总觉得民国的星是金星,我们时代的星是土星。这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大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年的那些星们,大都聚集到了《读书》里面。《读书》所以成为那个年代(主要是1979年至1990年)中国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最爱,不就是因为那是一本群星闪耀的杂志吗?这十几年里,《读书》几乎云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最有追求、最富创新与独立精神的编者、出版家、作家、艺术家、外国文学专家、古典文学专家、哲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甚至科学家。另外还的还有一大批新生代学者。他们都以自己的文字能见诸《读书》为荣,哪怕只是寥寥数语的“补白”。
先来看看《读书》杂志的编辑们。
《读书》杂志自创刊以来,相关的负责人及总编、主编先后有陈翰伯、范用、陈原、董秀玉、沈昌文、汪晖等,而在1996年之前,《读书》杂志的灵魂人物实际上是沈昌文。(参见前文《沈昌文:当代中国思想市场的开拓者——<读书>的故事之二>)
陈翰伯、范用、陈原曾先后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三人都是中共党员,陈翰伯、范用还是老党员、老革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中国思想领域的开拓者。陈原还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其在《读书》上持续刊登的《在语词的密林里》还成为我们兄弟必读的文章之一。
最璀璨的星群当然是作家、文学家、艺术家们了。他们有:
老一辈:
舒芜、黄裳、金克木、张中行、楼适夷、林斤澜、王蒙、乐黛云、陈白尘、周汝昌、叶至善、卞之琳、丁玲、汪曾祺、聂绀弩、钱钟书、柯灵、杨绛、吴祖光、沈从文、季羡林、王朝闻、钱谷融……
中年的有:张洁、戴睛、邵燕祥、董桥、宗璞、刘再复、苏叔阳、刘心武……
年轻的有:陈建功(作家)、王安忆、李辉、余华、程乃珊、夏晓虹、陈平原、黄子平、南帆、李庆西、钱理群、赵鑫珊……
以上名单中除舒芜因在胡风问题上有明显的历史污点而遭人诟病外,其他各位基本上都保持了很好的文名,有的还是德艺双馨,令人敬仰。
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创作的《蓝屋》,让我们最早见识了上海滩的爱恨情仇,而“蓝屋”一度成为当时读者心目中中国上流社会与贵族阶级的代名词。
外国文学专家有:柳鸣九、王佐良、李欧梵、冯亦代、张汝伦、董鼎山、董乐山、郭宏安、张隆溪、戈宝权、叶君健、杨武能、李健吾、陈乐民、袁可嘉、钱满素……
经济学家有:樊纲、厉以宁、盛洪、许涤新、于光远、汪丁丁、梁小民、丁学良、张曙光、吴敬涟、陈彩虹……
语言学家:吕淑湘。
哲学家:冯友兰、周国平、倪梁康、叶秀山、汪子嵩、庞朴、陈来、汤一介、何兆武、陈嘉映……
漫画家:丁聪、沈同衡、方成、赵汀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