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微”
——《论语》心得之四
多年以前,我曾作博文《与自己做队》,谁知,雨天兄读后禁面有愠色,或是担心小弟因此离群索居,郁然成疾。并正言相告:“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是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但接着他又补充说:“人有四种交往,与上帝,与人,与自然,与自己”。这给了我一个落台诗:“是的,我不是没有交往,只是少了其中一样。”而且,除了与自然的交往需要身体力行,其它三项都毋需通过身体的亲密接触。也就是说,所谓交往其实就是语言的交往,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不要说男女授受不亲,男男亦少有亲授,要么顺风,要么美团。作为交往工具的语言亦然,无论是作为文字还是作为语音(还有表情包),都少有绕开微信而直接送达的。因此,如果说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那么,交往没有手机也不存在,按三段论式,那就是,人没有手机就不存在。这样,所谓君子慎言就成了君子慎“微”。
《论语》中有好多关于君子慎言的话。若加以区分,其实就两类,一是将“言”视为“信”。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学而篇第一》)“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
卫灵公篇第十五》)意思是说,说话呒没诚信,行为油里滑塌,这样的人走得出去吗?信首先的意义是诚信,开始只是纯道德性的,但后来会转化成一种有用的东西即信用——而信用是可以象金钱一样用来交易的。因此西方有谚语说,说话多讲,就象钞票多用——真是比中国的老话还经典!且钞票多用哉还可以要回来,一言既出,却是驷马难追。不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信”其实也包含了钞票的意思,因为在中国古代,朋友有通财义——朋友的意思就是有困难的时候两肋插刀。这同时也意味着你总不能老是叫朋友放血,自己一毛不拔,所以要讲信,也就是尽量叫朋友少用钞票。同样的意思在《论语》里还被表述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
里仁篇第四》)或“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
宪问篇第十四》)前者的意思是说古人很少说话,因为怕用用不够,后者则说有的人大言不惭,(亦即钞票乱用),到时一定吃生活。所以孔子便多次定义君子是“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里仁篇第四》)“刚、毅、木、讷近仁”。(《论语
子路篇第十三》)反之,则为巧言令色之人矣。
《论语》里也谈到作为纯粹的交际工具的“言”,这个“言”似乎跟道德无关,因此也不存在讲多讲少问题,只是要讲得恰到好处,用西人的说法便是“在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时间讲合适的话”,当然,你如果吃不准这个地点和时间是否合适,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
先进篇第十一》)那孔子还是建议“其言也訒”,(《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慢慢来。
在《论语
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此,孔子只是将“言”当作交际的工具,当作交朋友,甚至发现人才的手段。看来,孔子可谓惜言如金,把失言与失人等而视之,惟知者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我们多数人难为知者,因此,比之我是,宁失人,不失言。当然,孔子虽为仁者之人,也难免有其傲慢的一面,他公开声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雍也篇第六》)跟中人以下语上不是浪费了口舌?知者不为也。而且,孔子还有见长人说长话,见矮子说短话的毛病。在自己家乡,他弄得来毕恭毕敬,“似不能言也”;而在上朝的时候,跟他级别一样的官员说话乃是“侃侃如也”,见了上大夫,则是“誾誾如也”,一付温和恭顺的样子。
当然,如上种种孔子只是从“礼”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也不一定就是戴了一副封建卫道士的假面具。不过孔子确实非常讨厌动着发信息或者一息勿停发信息的人。他说这些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对此,钱穆先生点评说:“群居不以善道相切磋,终日言不及于正义,专好逞其小才知,小聪明,难为人,亦难为群”。(钱穆《论语新解》第409页,三联书店2002年9月北京出版)
孔子时代的群居终日者,如今即是终日居群者。居群而怕被冷落,于是便刷屏不断,听说这样能刷出存在感来。说来,地道的余姚人其实也属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比如,余姚人会突然眼睛一瞪,对那个总是碟碟不休,说话话勿搞的人说:“侬勿话呒搞勿拉,人家又勿会当侬呒没朗?”言下之意是,存在感勿是靠讲出来、刷出来的。如孔子所谓,人当“兴于诗(言),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篇第八》)
同样的意思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篇第七》)。道虽然已渐行渐远,但我们仍可居于德、立于仁,并日进日新,当然最后的安慰还是“游于艺”。在艺中,我们大可优游涵泳,乐此不彼,何需中流击水,浪花飞溅?
写于2021年2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