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太坞人——小记施长海先生

(2020-06-25 19:33:25)
分类: 人物专栏

范太坞人

——小记施长海先生

 

    欣闻施长海先生编著的《余姚方言词语汇释》一书已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第二天我便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的装帧设计总的来说还不错,只是那封面上的地图所标注的多数竟是鄞州、镇海或奉化、宁海的地名,顶顶角落头才见得余姚的陆埠丈亭三七,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余姚话当在余姚城区及其西南边。如果此书由绍兴人民出版社出版,想来地图上的地名会是永和、丰惠、百官们了。当然,宁波人会说,弄赚来。但施长海先生似乎只收录“错赚”一词。

    我原以为施长海先生编著此书当是十年磨一剑,看了书的序言后方知,不是十年,而是三十年。堂堂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居然将生命中最豪华的三十年都掼在了“饭吃过郎咪”这些余姚土话上,估计也只有里山头人会做这种事体,因为里山头人有洞底沙蟹之称,见识短,脾气倔。我曾与长海先生见过一面,得知他的老家也在原来的黄明公社一个叫范太坞的地方,但我们小时候都叫作“慢太婆”,因为我二妈也是那里人。前些时候我还慕名而去,觉得真是一个叫“坞”的地方——典型的四周高起中间低落的地势。

    之后,我便常常通过微信向长海先生请教一些余姚方言上的事,他有问必答,却是言简意赅。这让我想起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很是那种传统的教书先生的感觉:外表朴素,性格木讷;没有客套,更无噱头。即使谈到自己的专业,也是低声下气,点到为止。从未见其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有一次,我在微信上称赞他是我见过的最象学者的人。他不以为然,或以为我只是恭维而已。其实我倒是出于内心,因为我以前曾拜见、撞见、听见过的一些作家、艺术家、书法家、画家,或者还有文化学者什么的,个个都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派头,一股指点江山的势头,一眼就让人看出是卓尔不群。而我说长海先生象个学者,所指应是象民国时期的那些学者,或者象更早的乾嘉学派的学者,如段玉裁、王念孙之类,且后者更是大学者小学问,训诂而已。

    我亦曾以余姚方言爱好者自居,与长海先生谈起过他的《余姚方言词语汇释》与我的《余姚词典》之间的异同。我这样说,并无黄钟瓦釜相提并论的意思,一方面,我请问长海先生为何不将自己编著的余姚方言称作词典,他摇摇头,只说了一句“那不敢的”。另一方面,我则向长海先生说明,我所以将自己陆续撰写的余姚老话叫作“余姚词典”,是因为受了作家韩少功的启发,因为他写过一本《马桥词典》的长篇小说,非常著名。我的意思是说,长海先生的方言只是在词典里,在书本上,而我撰写的《余姚词典》则企图将余姚老话放在活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展示,以反映或再现余姚的过去、余姚的历史以及余姚人的性格与文化特征。

    不过说实话,我当时作这样的比较还确有几分沾沾自喜,自以为自己的余姚老话是可以“活学活用”的,而长海先生的余姚方言则是“死”的或“文物级”的。长海先生虽然也深知这是二个不可同日而语的话题,但他还是对我的想法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但到今天,我似乎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想法。首先,如果没有长海先生编著的那部可称之为“文物级”的词语汇释,我的“余姚老话”必将日益枯竭直至归零。其次,语言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能指与所指”,能指是指单词的词形或词音,所指是指单词所表示的对象或意义。撇开能指所指的哲学含义不说,这能指与所指则表明了语言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即形式的一面与内容的一面,且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印证。然而,方言的“所指”无疑比官方语言的“所指”更加复杂、更加模糊、更加丰富、更加不确定,有些甚至需要先将方言翻译成官方语言后再来确定它的所指(因为方言主要是作为口语使用与流传故与书面语有很大的差别)。我甚至认为,方言在“所指”上具有庄子所谓的“寓言”的性质,即充满了太多的比喻、暗示、夸张、讽谕等等,有的或只能心领神会。同样,作为方言的“能指”也比官方语言的“能指”来得复杂与多样,比如语气、语调的不同,发音长短、轻重的不同就可能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能指与所指。但无论如何,长海先生的这本《余姚方言词语汇释》至少使得余姚的极大多数方言以“能指”的形式记录在案,传之后世,永不消失。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今总算有了施长海先生为我们余姚人民编织的这张方言之皮,且是一张非常牢靠和比较完备的皮。我们余姚人从此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找或发现更多的余姚历史、余姚文化、余姚性格。我说此书非常牢靠,是基于对长海先生的两点判断,一是他既有传统朴学的治学精神又不乏现代科班的思辩学养——有一次我曾跟他聊起英国著名学者斯金纳关于人类思想史方面的问题,对此他非常遗憾地表示,自己在大学里曾经涉猎却无深究。二是,我们似乎可以从长海先生身上发现余姚人(特别是余姚里山头人)的那种务实精神。余姚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可在两句余姚老话中得以体现,一句叫“一脚勿来,一脚勿开”。如果长海先生没有在三十年前迈出关注余姚方言的第一步,就不会有今天的登堂入室。这三十年里,他估计不会有什么跳空高开的日子,而是一脚勿来,一脚勿开,一步一个脚印。另一句叫“说话有句话句”,上一句是为人做事的,这一句是评价人的。余姚人认为,不管对什么人,实事求是的评价应该是有一句话一句,有二句话二句,没有就一句勿话。而我说施长海先生的《余姚方言词语汇释》是一本牢靠和比较完备的书,牢靠是指书中已有的内容几乎无懈可击,但是否囊括了余姚方言的全部,其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同时,该书在编排上似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当然这是从非专业的角度说,我觉得该书的索引还是美中不足,虽有分类目录在先,但若要查某一方言,先得想想它属于什么类,天文的还是地理的?而语音的索引用的又是国际音标,且还放在书的后面,外行人查阅多有不便。

    我最后想说的是,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而钱穆先生注曰:“刚谓强志不屈挠。毅是果敢。木是质朴。讷是钝于言。此四者,其天姿近仁。孔子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者决不有令色,木讷者决不有巧言”。如以此四者来勾勒施长海先生的相貌特征应是十不离九了。

 

                                             写于20206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