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楚辞(二)——《招魂》里的菜谱

(2018-12-16 11:20:00)
分类: 读书心得

读楚辞(二)

——《招魂》里的菜谱

 

我小时候有过一次招魂的经历。可能只有五、六岁,不知什么原因我被吓着了,浑身发抖、嘴唇发青、不停地哭,哭声凄凉而恐怖。外婆断定我魂灵吓出郎哉。于是她准备了一碗水,叫我站在她的面前,她一只手拎着我的耳朵,一只手不停地沾碗里的水,然后洒在我的头上,嘴里急促地重复着一句话:阿姚魂灵走进,阿姚魂灵走进。雨天兄比我大四岁,当时也是既紧张又好奇地在旁边看着,焦急地等待着小弟的魂灵能否走进。据李山先生《楚辞译注》一书介绍,“古代招魂之俗遍布大江南北,有招生魂、死魂之别”。而外婆为我招的当属生魂,人好好地活着,但魂灵没有了,余姚人叫魂灵吓出郎哉或魂灵走出郎啊,书面话叫“丧魂落魄”或“神不守舍”,大都是因为受到惊吓的缘故,其主要症状是高度紧张、恐惧、走神或神志模糊,眼睛白洋洋,余姚人叫神志无知。

外婆的招魂术看来行之有效,没过几分钟,我停止了哭泣,神志也慢慢地有所清醒、镇定,体温上升。连一旁看着的雨天兄也惊喜道:还过来哉,还过来哉!余姚话里的这个“还”字很有意思,它几乎跟现代汉语的表达一式一样,雨天兄说的这个“还”字,余姚话也读huan(环),作动词解,意思是魂灵还转过来了,或昏迷的人醒过来了。另如,还魂酒,还魂觉,还债、一样东西还至侬。但余姚话还有一个读法相当于“滑”,即现代汉语中读作hai,(孩),余姚人可能由孩——亥——滑演变而来,作副词解,如,还呒没来郎来,还早郎来。

而《招魂》应该是屈原为死去的楚怀王招魂,历史上对“谁为谁招魂”多有争议,但我以为这一定是屈原为楚怀王招魂,理由就是《招魂》中所描述的菜谱非用来招楚怀王之魂不可。招魂其实也是一种祭拜仪式,而中国古人早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如荀子曾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生前吃什么,死后也吃什么,这一习俗可谓沿袭至今,我父亲周年之际,母亲也弄了满满一桌,还让我点支香烟给父亲。还有如越剧《何文秀》“桑园访妻”中也弄了六碗下饭。楚怀王是楚国之王,其招魂时用的菜谱自然起码是集楚地之精华了。不过,令我惊叹的不是这些菜肴的高贵豪华,而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这么讲究吃了。可谓“室家遂宗,食方多些”,意思是客人都到齐了,哇!乍有介多下饭啦!

第一碗:稻粢穱麦,挐黄梁些。翻译为“大米小米早熟麦,掺入黄梁精米香”(引自李山《楚辞译注》下同)。“些”字为语气词,无意义。这里的“粢”是“稷”的别名,不知是否就是我们现在吃的“粢饭团”。

第二碗:大苦醎酸,辛甘行些。翻译为“大苦大咸又大酸,甘苦杂陈任品尝”。不知是一碗还是多碗,我觉得有点象我们现在的“五臭拼盘”,如臭冬瓜、臭香干、臭苋菜之类。

第三碗:肥牛之腱,臑若芳些。翻译为“肥牛蹄筋仔细煮,绵软烂熟气味芳”。这个腱,古义是指牛的蹄筋,但我们现在也常用“腱子肉”(牛腿上的肉)来表示最好的牛肉。

第四碗:和酸若苦,陈吴羹些。翻译为“放入调料酸和苦,再上吴羹风味汤”。“和酸若苦”应为上一句“肥牛之腱”的调料,因为太油腻,所以需要来一点清口的羹汤,什么羹汤呢?我估计可能是我们杭州的西湖莼菜,因为在《诗经 泮水》中就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这个茆就是莼菜,而且是周朝鲁公战胜淮夷时庆功宴上用的菜,可见莼菜在那时已经是高档菜了。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常吃的鸡羹糊之类。

第五碗:胹鳖炮羔,有柘浆些。翻译为“鳖龟煮熟羔羊烤,新榨蔗汁味为上”。柘即为甘蔗,我们现在多用苹果、桔子、青瓜榨汁,叫鲜榨,想不到古代的楚国已经用甘蔗鲜榨了。从中发现古人的饮食极为讲究,上一碗主菜,即配以相应的羹汤或饮料。

第六碗:鹄酸臇凫,煎鸿鸧些。翻译为“醋烹天鹅烧野鸭,热油煎炸鸿和鸧”。这些差不多都是野生动物了,但做法各异,有的蒸,有的炖,有的醋溜、有的油炸,有的红烧。

第七碗: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翻译为“烹鸡纯炖大海龟,肉味浓烈胃不伤”。据说“露”是古代的一种烹饪方法,不知如何做得,但“臛”的意思是不加菜,纯粹用汤来煮,这有点象我们现在做新鲜的海鲜,清水煮煮。

第八碗: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刚才肉味浓烈,因此接下来便上一碗香甜的糕点,翻译为“蜜米蒸出蜜糖糕,入口即融有饴糖”。咸淡甜苦搭配绝佳。

接下去是酒了。

第一种是“瑶浆蜜勺,实羽觞些”。酒里放一点蜜,想来是专供女士们喝的。

第二种是“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这应当就是我们现在自家酿制的糯米白酒了,适宜于酒量不是太好的人喝。

第三种是“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翻译为“陈列雕花纹酒斗,内装纯浓琼酒浆”。这些都是最上乘的酒了,估计就是我们现在的绍兴花雕、茅台或五粮液之类。

这份酒水应该非常不错吧。亦因此有人以为此诗揭露了楚国上层生活的荒淫和奢靡。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中窥见《舌尖上的中国》的古典版。

 

                    写于201812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