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记 曲礼》试释(三)——阿姚说礼之八

(2018-02-12 20:28:24)
分类: 私人感言

《礼记 曲礼》试释(三)

——阿姚说礼之八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礼记中有许多关于饮食的礼仪,这是其中一节,且有不少还为今人沿用。说的是,如大伙儿一起吃饭,不能自顾自吃饱。要注意手的卫生,今人说要饭前洗手,古人则谓“饭前泽手”。这是因为,一方面那时人们有用手抓饭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没有如今的自来水,因此,这手的卫生得靠“泽手”,即双手搓揉。所以有多人共同吃饭的时候,就不能“泽手”,否则会影响他人的卫生。不能把多盛的饭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满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啧啧作响,不要啃骨头,以免弄出声响。我原以为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是西方的习俗,其实中国亦然。还有如吃过的东西不能再放回去,但“毋反鱼肉”一句,有书上翻译为“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食器”,我以为此“反”不是彼“返”,或可作“翻”解,因为今人也还保留着“君子不吃翻背鱼”的习惯。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吃,不要为了贪快而扬去饭中的热气,不要当众剔牙,故今人剔牙时会用手遮挡一下。不要喝肉酱,这会让主人觉得自己的菜做得不够丰盛,同样,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主人也会认为自己的菜做得不地道。不要争着抢着吃好吃的东西。

关于吃相问题,让我回想起儿时的诸多情景,因为母亲总说我们父子俩吃相贼怕。有时会突然拉下脸来将一碗我喜欢的菜扔到我面前说,奈,和总侬一个人吃之!我和父亲都喜欢吃花生米,而且喜欢“着的着的”连续梜着吃,还拔来落去。还有,吃汤不喜欢用调羹,而是直接端起碗喝得咕咚咕咚作响。对此,我夫人亦有同感,常数落我吃相推板,但我辩称,屋里头吃吃有什么关系啦?到之外头各样哉。我还拿荀子的“性伪”说做理由,说是人的本性都是喜欢随随便便、放纵快活的,甚至是丑陋的。而“礼”则是人为的,人、为加起来就是“伪”,人为什么要伪呢?不过是需要与人交往罢了,如果只在家里,没有交往,又“伪”其作所?因为交往,所以孟德斯鸠干脆说,教养胜过礼貌,因为礼貌是为他人的邪恶捧场,而教养则是防止暴露自己的邪恶。

母亲常教育我们兄弟三个说,这人,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困(睡)有困相。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怎么睡还有睡相?他们不知道他的父母辈小时候根本就没有一个人睡一张床的福气,不要说二个人睡一张床,三个四个人睡一张床也是常有的事。如此,如果你睡觉时四脚四手无所顾及(不知余姚人为何叫四脚四手,或疑为尸,犹说如尸之手脚,没有脑子),那旁边的人还怎么睡啊。

礼记中有一些细节,表明古人吃饭时手、筷并用。如“毋抟饭”,即不要把饭搓成团。又如“饭黍毋以箸”,但“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这梜就是筷子啊。

“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这后半句好解,前半句或有商榷之处,书上一般将侧席解释为正席旁边的席位,我以为不妨解释为席侧,也就是不是满席而坐,而是只坐到席的一侧,满席表示坐之端正,坐之坦然,而侧席则表示坐之不安,以示对忧者或病者的焦虑之情,今人事实上也保留着侧席而坐的习惯,似同“欠身礼”的意思。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这已经不是礼而是德了。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乃君子交友之礼也。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想来,这“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当出于此。而杀兄之仇,则不能碰到仇人时还要返回去拿武器,当是时刻准备战斗的意思了。至于对杀害朋友的仇人,如果逃到别国去了,也就网开一面。想不到在中国的礼仪中,居然还对“杀父之仇、杀兄之仇、杀友之仇”作如此细分并有明确的复仇规则,这主要当然是根据儒家伦理观的排序而定,而非墨子所谓的“兼爱”与“尚同”。不过,儒家的这一观点到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同态复仇”似有异曲同工之意。

 

                    写于20182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