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底
(2020-05-13 09:20:41)
标签:
文化 |
【X023】犹吃亏;用例:广东佬教仔-蚀底咪制(广东人教孩子-不要吃亏)。
“蚀底”用本字。“蚀”的初义指虫蛀,《类篇》:“蚀,《说文》:‘败创也。’”例见《淮南子·说林》:“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詹诸”即“蟾蜍”,俗称“虾蟆”,高诱注:“詹诸月中虾蟆,食月,故曰食于詹诸。”这是民间最早关于月蚀的传说。引申指侵蚀,《古今韵会举要》:“凡物侵蠹皆曰蚀。”例见《徐霞客游记》:“翠屏为水所蚀(翠屏崖被水侵蚀)。”再引申指亏损,例见郑之真《目连救母》:“换钱不蚀钞。”又如熟语“蚀本”。“蚀”读“乘力切”(《广韵》),通语今音shí,粤音xid6。
“底”本指下层或下面,《说文》:“底,一曰下也。”段玉裁注:“下为底,上为盖。”例见宋玉《高唐赋》:“俯视崝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望下去深直空旷看不见底,光听见虫鸣的声音)。”引申指基础,例见成语“刨根问底”和熟语“底蕴”、“底稿”。粤语“蚀底”指损失最基本的东西(性命、信仰或生存的基本物质),可见其意义比“蚀本”(亏损老本)更严重。
“蚀底”可简作“蚀”,例如“咁咪好蚀底”也作“咁咪好蚀”。
【附识】粤语“蚀底”同“蚀本”的区别与通语“吃亏”和“亏本”同,粤语的“蚀”和通语的“亏”均指亏损。“亏本”指商业经营中亏损本钱,即经营支出超过收入(一般分为资金亏损和物资亏损)。“亏”的初义是“气损也”(《说文》)引申指亏损,段玉裁注:"引申凡损皆曰亏。"例见宋·苏洵《权书·六国论》:“贿秦而力亏。”又见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