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文化

詹憲慈考證「求期」的意思是終必如此。不確。
《爾雅》「求,終也」的全文是「求、酋、在、卒、就,終也。」《爾雅》成書的下限不會晚於西漢初年,這部字典的特點是把上古已有的若干個辭彙聚在一起作為被訓釋詞,用一個當時通行的詞解釋其意义,这些字词中「求」指終結是古義而且只限於方言,《漢語大字典》虽然收錄《爾雅》這個義項,但無相關用例。
詹憲慈引《詩·下武》「世德作求」的全句是「王配於京,世德作求。」該句対譯成白話文是「武王上應天命居于鎬京,其德行可比美先祖。」這個句子歌頌武王繼承和光大祖宗的美德。该句子中这个「求」與「仇」通假,指匹配,考證見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二》:「求者,仇之假借字。仇,匹也。作求,猶《書》言作匹作配,《詩》言作對也。......鄭箋訓言為終者亦失之。」
同时,「求其」的「其」與「期」通假,詹説是。「其」的这层意义见《字彙補》:「其,借作期。《戰國策》:『其於成事而已。』」例見《呂氏春秋·慎行》:「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君子謀劃行動時考慮道義, 小人謀劃行動時謀私利)。」「計行其利」的硬譯是「策劃行動時期待得到利益」,「期」是動詞
(2022-07-07 08:52)
标签:

文化

【原文】
「求期系恁」者,終必如此也。《爾雅》:「求,終也。」《詩·下武》:「世德作求。」箋訓:「求為終。」《漢書·路舒溫傳》:「刻木為吏,期不對。」注:「期,必也。」今合言「求期」,謂終必如此也。
【白話譯文】
「求期系恁」的意思是最終必定是這樣。「求」的釋義見《爾雅》:「求,終也。」例見《詩·下武》:「世德作求。」郑玄箋:「求為終。」「期」的用例見《漢書·路舒溫傳》:「刻木為吏,期不對。」注:「期,必也。」現在將「求」和「期」說到一起,意思是最終必定是這樣。
【箋注】
「求」讀「巨鳩切」(《廣韻》),現代漢語念qiú;「期」讀「渠之切」(《廣韻》),現代漢語念qi第一声。
「求期」中「求」與「仇」通假,指匹配;「期」指特定的時間,釋義見《廣雅》:「期,時也。」例見《詩·陳風·東門之楊》:「昬以為期,明星煌煌。」和《國語·周語上》:「及期,命於武宮。」韋昭注:「期,將事之日也。」可見「求期」指与时间配合,即在合适的时候説合适的话或做合适的事,引申指无论怎样都符
(2022-07-06 07:31)
标签:

文化

一、古漢語「嗽」同「漱」,音義見《集韻》:「所救切,音瘦。本作漱,湯口也。」例見《史記·倉公傳》:「日嗽三升。」
二、「嗽」指「咳嗽」(《玉篇》),釋義又見《廣韻》:「本作瘶。」例見《周禮·天官·疾醫》「冬時有嗽上氣疾。」「嗽」在現代漢語指人的呼吸器官受到刺激而痙攣,例如「咳嗽」或「嗽喘」。
三、「嗍」的釋義見《說文》:「敕,《說文》:『吮也。』或作嗽、嗍。」「嗍」是「嗽」的俗字,見《正字通》:「嗍,俗嗽字。」讀「色角切」(《集韻》),現代漢語念shuò,例見宋周密《齊東野語·沈君與》:「嗍稱吳兒牙似鍍,劈慚湖女手如蔥。」,引申指強力吸取,例見元楊維楨《周鐵星》:「刮民膏,嗍民髓,六郡赤骨填芻靈。」和清邵長蘅《重賦》:「刮膏嗍民髓,髓盡國亦僵。」從「嗍」的釋義和用例可見,「嗍」是本字。
四、詹宪慈謂「俗讀『嗽』若『朋友數,斯疏矣』之『數』」中「朋友數」句引自《论语·里仁》,全句为「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子游说:『如果你总是跟在国君旁边,虽然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总是
(2022-07-06 07:27)
标签:

文化

【原文】
「嗽氣」者,用鼻急促以吸氣也,俗讀「嗽」若「朋友數,斯疏矣」之「數」。《釋名》:「嗽,促也。用口急促也。」《禦覽》作「用力急促也。」《漢書·佞幸傳》師古注:「嗽音山角反。」《廣韻》:「嗽,口噏也。」「噏」與「吸」同「嗽」,為用力急促,故鼻息急促吸氣今亦曰「嗽」。
【白話譯文】
「嗽氣」的意思是用鼻子急促地吸氣,廣府人說話時將「嗽」讀若「朋友數,斯疏矣」之「數」。「嗽」的釋義見《釋名》:「嗽,促也。用口急促也。」《禦覽》作「用力急促也。」讀音見《漢書·佞幸傳》師古注:「嗽音山角反。」又,《廣韻》釋雲:「嗽,口噏也。」「噏」和「吸」的意義與「嗽」相同,均指用力急促,因此鼻子急促吸氣現在廣府人也叫「嗽」。
【箋注】
「嗽」讀「所角切」(《廣韻》),現代漢語念shuò。
「嗽」的初義指吮吸,釋義見《說文》:「嗽,吮也。」又見詹憲慈本條引《釋名》,例見《漢書·佞幸傳·鄧通》:「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上嗽吮之。」和唐杜甫《進三大禮賦表》:「嗽吮甘液,游泳和氣。」
「嗽」的異體作「嗍」,粤音sok8,指吸收,例如「
(2022-07-01 09:32)
标签:

文化

一、「柴臺」或是廣東曲藝界的行業隱語,掌故是伶人登臺表演不遵守程式被觀眾起哄,即北方話的「喝倒彩」,「柴臺」和「喝倒彩」對應的反義詞是「喝彩」。
二、「喝彩」也作「喝采」,原指賭博時賭徒高聲吆喝討“彩”,掌故見宋張端義《貴耳集》:「博徒索彩曰:『四』、『紅』、『赤』、『緋』,皆一般色也。俗説唐明皇與貴妃喝采,若成盧即賜緋之義。」
三、《貴耳集》所謂「俗説唐明皇與貴妃喝采」的故事見民間傳說: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後宮玩骰子,眼看要輸,需出現4點才能反勝,此時尚有一個骰子仍在旋轉,唐玄宗連呼“四!四!”,終於得償所願,唐玄宗一高興,就讓高力士詔告天下,骰子上四點的那面禦賜描紅。
四、従《貴耳集》可見,「喝彩」的掌故出自古代博戲「呼盧」。該博戲有五子,五子全黑叫「盧」,可得頭彩,因此賭徒擲骰子時高聲呼喚全黑,遂叫“呼盧”。掌故見《晉書·劉毅列傳》:「(帝)於東府聚摴蒱大擲,一判應至數百萬,餘人並黑犢以還,唯劉裕及毅在後。......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轉躍未定,裕厲聲喝之,即成盧焉。」
五、今撲克牌戲中三張同點數的公仔(J、Q或K)加兩張同點數的1至10
标签:

文化

【原文】
「咍」者,相嘲笑也,俗讀「咍」若「儕」。《楚辭·惜誦》:「又眾兆之所咍。」注:「楚人謂相嘲笑曰咍。」《廣韻》:「咍,呼來切。」今謂以言語嘲人曰「咍」,又,伶人登臺舉止不徇常式,群以言語嘲弄之謂之「咍臺」。
【白話譯文】
「咍」的意思是相互嘲笑,廣府人說話時將「咍」讀若「儕」。「咍」的用例見《楚辭·惜誦》:「又眾兆之所咍。」注:「楚人謂相嘲笑曰咍。」「咍」的讀音見《廣韻》:「咍,呼來切。」如今不但形容用語言嘲諷人叫「咍」,又指伶人表演不遵循程式,觀眾起哄叫「咍臺」。
【箋注】
「咍」讀「呼來切」(《廣韻》),現代漢語念hi。
「咍」猶嘲笑,釋義見《說文新附》:「咍,蚩笑也。」例見詹憲慈引《楚辭》句,又見唐杜甫《春日荊南述懷》詩:「休為貧士歎,任受眾人咍。」和王安石《兼併》詩:「法尚有存者,欲言時所咍。」
「咍」在粵語音轉念tsaai4,注音寫作「柴」,例如「畀人柴」(被人譏笑),又如熟語「柴臺」指喝倒彩。
(2022-06-30 12:06)
标签:

365

文化

一、孔仲南《廣東俗語考》考云:「嬭音『乃』,乳也,亦讀『乃』上平聲,今作『奶』;俗人呼母曰『奶』。《博雅》:『嬭,母也。楚人呼母曰嬭』,粵人呼母曰『嬭娘』,亦曰『嬭媽』,平聲。”
二、《集韻》注「嬭」讀「女蟹切,音疓」,釋義是「乳也。或作。」《廣韻》注「嬭」讀「奴禮切,音禰。」《博雅》釋義是「母也。楚人呼母曰嬭。」
三、「嬭」指乳房或母親時讀「奴蟹切」(《廣韻》),現代漢語念ni,「嬭」與「奶」是古今字,見《正字通》:「嬭,改作奶。」
四、王力《同源字典》考云:「今人謂乳房為奶,乳汁亦為奶。『奶』是『乳』的音轉。”
五、「嬭」的俗字作「」,無切音,釋義見《玉篇》:「同嬭」,掌故見明焦竑《焦氏筆乘》:“溫公云:如馬,俗名牛柹。”又作「妳」,無切音,現代漢語念ni,釋義見《字彙》:「妳,與嬭同。」例見《晉書·桓玄傳》:「妳媼每抱詣溫,則易人而後至。」
六、「嬭」又念n,系女性第二人稱,例見宋柳永《殢人嬌》:「恨浮名牽擊,無分得與妳恣情睡睡。」
七、「奶」是俗字,無切音,《正字通》注「俗讀乃」,義1指乳汁,例見《紅樓夢》第十九回
(2022-06-29 12:04)
标签:

365

文化

【箋注】
“嬭”讀“女蟹切”(《集韻》),現代漢語念ni,又讀“奴禮切”(《廣韻》),現代漢語念n。
“嬭”念ni時指乳房,義同“奶”,又指母親,釋義見《廣韻》:“嬭,楚人呼母。”例見《風土歲時記》:“唐人呼晝睡爲黃嬭。一作妳。”
粵語“脌”念nin1,今寫作“囗”(上“乳”下“年”),指乳房,例如常言道“(女子)未嫁时系金囗,嫁咗人系银囗,生咗仔系猪囗”,掌故是旧时的习俗是少女不能露乳,嫁人后只可让丈夫和子女触摸,生孩子后可以当众哺乳。
【箋注】
“嬭”讀“女蟹切”(《集韻》),現代漢語念ni,又讀“奴禮切”(《廣韻》),現代漢語念n。
“嬭”念ni時指乳房,義同“奶”,又指母親,釋義見《廣韻》:“嬭,楚人呼母。”例見《風土歲時記》:“唐人呼晝睡爲黃嬭。一作妳。”
粵語“脌”念nin1,今寫作“囗”(上“乳”下“年”),指乳房,例如常言道“(女子)未嫁时系金囗,嫁咗人系银囗,生咗仔系猪囗”,掌故是旧时的习俗是少女不能露乳,嫁人后只可让丈夫和子女触摸,生孩子后可以当众哺乳。
(2022-06-29 11:02)
标签:

文化

一、「口翣喋」原本來形容禽鳥或魚類爭食,從該詞的初義結合高誘的注釋可見,所謂「深算」指由於近急功近利而考慮欠周詳或行动没有章法,「冇搭霎」形容魚兒爭吃時行为纷乱无序。
二、孔仲南《廣東俗語考》考云:「『謵詟』讀若『搭颯』,凡講三講四者,曰『無謵詟』。《集韻》:『謵詟,言不正也。』通作傝亻,惡也。又,不謹也。」「謵詟」的「謵」讀「席入切」,現代漢語念xí,「詟」讀「之涉切」,現代漢語念zhé,粤语切讀如「蓄折」,不是「搭霎」的本字。
三、「搭霎」一詞在歷代眾說紛紜,最早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一》:「俗語以事不振為踏趿,唐人有此語。」「踏趿」念tàsa第三声,例見唐段式成《酉陽雜俎·藝絕》:「人足踏趿,不肯下錢。」
四、明葉盛《水東日記·侘異等字》記錄:「侘異、差(去聲)異、阘靸、衰颯、錄續等字,非必古有所出,亦遷就仿佛矣。」葉盛所錄的「詫異」、「阘靸」、「衰颯」、「錄續」(陸續)均是连绵词,其中「阘靸」念tàsa第三声,形容萎靡不振,例見《朱子語類》:「有人後生氣盛時,説盡萬千道理,晚年只恁地阘靸底。」
标签:

文化

【原文】
「無喋口翣」猶言無計算也;俗讀「喋口翣」若「答颯」。《字彙補》:「口翣喋猶深算也。」「口翣」從納,切音「雜」,「喋口翣」者,倒文也。
【白話譯文】
「無喋口翣」猶如說不計較,廣府人說話時將「喋口翣」讀若「答颯」。「喋口翣」的釋義見《字彙補》:「口翣喋猶深算也。」「口翣」從納,切音「雜」。「喋口翣」是「口翣喋」的逆序。
【箋注】
「喋口翣」的「喋」讀「徒協切」(《廣韻》),現代漢語念dié,「口翣」讀「從納切」(《字彙補》),現代漢語念zá。
連綿詞「喋口翣」形容工於算計,釋義見《字彙補》:“口翣,口翣喋,猶深筭(算)也。”例見《淮南子·覽冥》:“至虛無純一,而不口翣喋苛事也。”高誘注:“口翣喋,猶深算也,言不採取煩苛之事。”
  「喋」音轉念daap8,「口翣」音轉念saap8,粵語注音寫作「搭霎」,否定式作「冇搭霎」,形容沒有分寸或章法,例如「做嘢冇搭霎」(辦事沒有分寸);用強調語氣則叫「冇厘搭霎」,例如「呢條友冇厘搭霎」(這傢伙不知所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