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黐饮黐食(二)

(2018-10-25 08:56:05)
标签:

文化

【附识】
一、詹宪慈《广州语本字》考云:“米㘝米是者,物之黏昵者也;俗读‘米㘝米是’若‘立翅’。《五音集韵》:‘米㘝,黏也。女洽切。’又云:‘米是,黏也,丈尔切’,音‘豸’。今谓物湿而不滑手曰‘米㘝’,或曰‘米是’,或兼言‘米㘝米是’。”
    广州话词典录有“氵㘝黐黐”,形容粘粘的,例如“双手氵㘝黐黐”,也作“氵㘝氵㘝黐”。詹氏考本字是“氵㘝米是”,非是。《集韵》昵洽切:“米㘝,粘也。”《广韵》是义切:“米是,黏貌。”该两字有词无例,不能确考。博主认为,“氵㘝”的本字不是“米㘝”而是“纳”,《说文》:“纳,丝湿纳纳也。”例见《楚辞·刘向<九歌·逢纷>》:“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王逸注:“纳纳,濡湿貌也。”可见连绵词“纳纳”形容水淋淋。而“黐”则用本字,《六书故》:“黐,黏之甚者也。苦木皮取其胶液,可以黐羽物者,今人亦谓之黐。”也作名词指木胶;广府人至今仍用动词“黐”而不说粘。可见广府俚语“纳(纳)黐”乃是指濡湿而粘也,即今通语所谓粘糊。但这个“黐”念qi3,也是文读音,“纳纳”今音na第四声na第四声,粤音neb6neb6,注音写作“氵㘝氵㘝”。
二、广府人将粘叫黐或黏,前者例如老儿歌:“糖黐豆,水沟油”;后者例如“(喺墙上)黏标语”;这两个例子中“黐”同“黏”虽然同义但不能互换。原因在于通语中“黏”和“黐”的差异:黏强调两物相黏合,桂馥义证引《一切经音义》:“糊物相著曰黏也。”故广府人把贴标语叫“黏标语”。而“黐”强调两物或多物聚合,故糖与豆混在一起叫“糖黐豆”。还有一层原因令“黏”与“黐”泾渭分明,因为“黐”还有讨便宜得到的意思,例如歇后语“菠萝鸡-靠黐”,这里“黐”犹通语的“蹭”。
三、通语“蹭”的当代俗义指因摩擦而沾上,例如“蹭得一身灰”,口语强调“沾”的意义,遂指占便宜,例如“蹭饭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扑水
后一篇:迟嚟先上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