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八鱼石墓群——明清最高档的民间家族墓葬

(2015-05-05 10:05:47)

“故日的沙尘埋没了鲜为人知的家世,一段有趣的考古发掘续接了先辈与后世的对话”,这个同期同类家族中墓地“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等级最高、的家族墓葬”到底遭遇了哪些风风雨雨。华商报记者带你穿过那段历史,无限接近那段往事——

http://s8/mw690/002Y74Xrzy6S1vbi54ra7&690
图说:雕刻的立体感非常强
明清最高档的民间家族墓葬

这里所说的仅仅是墓地内靠村庄约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勘探出的16座墓葬(这个范围外还有)。

整个墓地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总面积达204万平方米。2001年,陕西文物研究院主要是对位于整个墓地西南角且早先已裸露在外的5座石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李氏家族墓地石室绝大多数石构件的面上都雕刻有内容。八鱼石墓文管所所长石西阳说,其雕刻的图案大约400多幅。这些图案可以分为人物故事、山水、花草、动物意想图案和博古图案。从雕刻手法上可分为圆雕、高浮雕、浅地刻和阴刻。

在各种错综交杂的雕刻手法交替使用中,一些腾空的蝴蝶、折断的荷叶、 绿荫的倒影、出墙的树枝;甚至是撑起的窗户、墙上钉字画的铁钉都显得栩栩如生,立体感呈现。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昔日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曾评价,八鱼村李氏家族墓地,是目前所挖掘的同期同类家族墓葬中,墓地规模最大、墓葬结构最为奇特、等级最高、墓葬时刻艺术品最为丰富的封建家族墓地。

充分显示了明清时期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时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http://s8/mw690/002Y74Xrzy6S1vhJbvxd7&690

图说:馆长石西阳经常一人钻入石墓揣摩

高大的墓冢足有15米

关于李氏家族墓园的具体情况,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大规模的“平坟”运动,一往无垠的沙苑上已看不到昔日墓园的景象,李氏家族的历史逐渐被人们淡忘,只有仍健在的几位老者遥想他们孩童时在墓园嬉耍时的情景。

当时墓园规模很大,足有400亩地,墓堆有上百个,按堂系分成若干个群落,间隔分布在整个墓园不同的地方,有的墓冢很大,足有15米之高。

田亚岐还采集到一些老人,他们回忆墓地环境优雅,树木葱葱,园中地面摆放着石质的香案、香炉等,每年除清明时节进行浓重的家族祭奠之外,春节前夕行程方便的后裔以及谁家遇到喜事比如娶亲、盖新房等也要专程前往祭奠,此外家族还有不成文的约定,凡在外地干事者,途经大荔或者回到家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墓地凭吊。

“李氏家族”后人李映丽还记得,村里的陈兴旺老人13岁的时候,就到了他们家,一直跟随他们家到解放。刘海潮是李映丽家的守墓人,刘海潮从他父辈的时候,就开始给李氏家族守墓,李映丽此前每次回家,都是刘海潮带着李映丽一家,刘海潮会指引他们寻找祖辈的坟墓。

遗憾的是,上述两位老人在华商报记者采访的时候,都已经不在了。

2015年3月12日,68岁的八鱼村村民韩有娃回忆道,在他11岁的时候,他曾经和其他孩子们多次爬进石墓内。他记得,当时进入一个石墓内,里面有5个棺木。还有石雕的金童玉女、木制的方桌、大立柜、书架等等。

韩有娃记得,一个棺材上方石顶上,还镶有一个铜灯。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棺椁上盖有一块绸缎,韩有娃就悄悄的将这块绸缎拿回家,“没想到绸缎竟然如此结实,母亲使劲才将它撕开,后来给妹妹做了一个肚兜”。

韩有娃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孩子们确实很调皮,他们最后打开棺材,将里面已经阴干的尸体拉了出来,将尸体立在坟上,大约放了一个月后这个尸体最后是又放进石墓还是怎么的,就不知道了。

韩有娃说现在有100万元,也修建不了一个石墓。

大荔中学退休老师李秉乾是八鱼村人, 他记得小时候,大家只是偷偷的爬到石墓里面“寻宝”。进入石墓的“庭院”后,由于石室有大门进不去,于是就有人将最薄弱处的石窗户砸开,像个狼洞一样,孩子们都从窗户进入。有一个人发财了,“拿走了墓主人的一个眼镜”。

有一年生产队需要石头,八鱼村5组出动了30多名精壮劳力,开始明着破坏石墓。棺木被拿去做了生产队饲养室的大门,很多石块被烧石灰和水泥。有的修水渠时用掉了。

现在的石墓内,几乎所有的石雕人像都没有了,石西阳说,当时石人头部都是镀金的,一些村民或者盗墓贼进入石墓后,嫌刮金速度太慢,就直接将石人头部敲掉,回到家再慢慢的将上面的镀金刮掉。



http://s9/mw690/002Y74Xrzy6S1vwgbLWa8&690

图说:高大的牌楼上写着皇恩浩荡

精美的石牌楼被拉到

现年59岁的村支书李志义 ,他在8、9岁的时候曾经进入古墓里面,他看到大立柜里面还有衣服。

但是他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墓室外的一个石牌楼。

他记得大概在1968年左右吧,有一天乡上开来了个大型拖拉机,有人上去将一条钢丝绳绑在石牌楼的一角,然后大家躲得远远地,拖拉机就开始给劲。拖拉机挣得冒黑烟,一声脆响,才将石牌楼的一个角角拉掉。

于是,一个男子再次爬上石牌楼,系好后,拖拉机再次发力。钢丝绳绷得紧紧地,一声巨响,10多米的牌楼轰然倒下。

落地的时候,尘土迎空而起,久久没有落下。

“石牌楼刚倒,省上的电话来了,让乡上一定要保护好这座牌楼。可惜,一切都晚了”。韩有娃和李志义都记得那个迟来的电话。

2015年3月12日,华商报记者找到了当时开拖拉机拉到石牌楼的老人唐林宪,这位已经74岁的老人承认是自己当时按照“上面命令”拉倒的石牌楼,对于过去的事情,他以什么都已经忘掉了为由,不愿意再提起。

虽然同行的大荔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朱巧云一再解释,不会追究过去的事,但老人对过去只字不提。

很多人只是记得那个牌楼上有精美的雕刻图案,至于雕的什么大家都记不起来。有的说,是华山各个景点的缩影,但是已经无法考证了。华商报记者从一位昔日西安美术学院学生保留下来的照片看得出,昔日的石牌楼大约有15米高,分三四层。牌楼的正面清晰的能看得出四个大字“皇恩浩荡”。

多年后,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产业,在石墓外又修建了一个石牌楼,但是其工艺粗糙程度简直就无法和过去的相媲美,简直就是狗尾续貂。

“李氏家族”石墓的发掘,大荔县昔日首富的故事随之浮出水面。2013年5月14日,大荔八鱼李氏家族墓地,被国务院核定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一位李氏富商此前也曾印制了许多挂历赠送好友,以李氏家族的十六代传人而自居。显然,他并不是这个家族的后代。

7年前,石西阳部队转业后辗转多处后到此工作,由于游客稀少,石西阳无事之时就潜入石墓揣摩。他对每个图案都能烂熟心中。“哪个画在什么地方我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石西阳不客气的说。

石西阳和来参观的各种学者、游客进行交流,并且闲来无事和村里一些长辈闲聊也增加了不少知识。他这种东逮一句,西逮一句的阅历,也促成了他独有的讲解风格,虽然有些说法和见解不准确和不到位,但是往往能引人入胜。

半路上出家的石西阳说,这些石墓大多是墓主人生前自己修建的,有的在七八岁的时候,父辈已经给孩子们修建了。

在4号石墓, 一副对联 ,“深深庭院隔红尘 郁郁泉台埋白玉”。这幅对联的横批是“梦一场”。

石西阳说,这个石墓内藏有墓主李怀珍(字聘清)和他的女人,其中这个女人没有名分。一直在深深的庭院内似乎和外界隔绝。

多次进入石墓的西北大学教授、研究陕商最权威的学者李刚对这个对联印象颇深,他说这个对联对现在的女大学生也有教育意义。

同时他也认为,这个墓主具有浓厚的西北男人的勇气,虽然这个女人一直没有名分,但是,他还是勇敢的在自己的墓葬内给心爱的女人留有一个墓室。

虽然,这个女人从未在此埋葬。

晚上无事,石西阳经常会一个人拿着手电筒钻入墓室,从不同的角度看着一幅幅山水、花鸟或文字。他隐约会感到石头会有水渗出来,冰冷的石头突然会变得非常柔和和水灵。

他说石头是有生命的,那些渗出来的水, 是不是石墓主人的泪珠呢?(本组稿件分三期,本文是第二期)

  华商报记者 崔永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