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律师谈安逸的三个释明

安逸指安心舒适:他生活的十分安逸,反之是忙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安逸使人丧失奋斗进取心:有一句成语:居安思危,什么意思呢?就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无患。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安逸惯了就丧失了奋斗进取心,也就是他正在了安乐窝里:名车、别墅、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就会消磨掉他的事业心,他就如三国时代的后主刘禅在晋时所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乐不思蜀(蜀:蜀国)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有道理的,家庭的困难、孩提时代的早熟会激发起他们的激情和奋斗进取的精神:人生不展凌云志空负平生七尺躯;与此相反的是那些富二代、星二代等自幼生活在奢华的家庭,含在嘴里怕化了,端在手里怕掉了,从来没有持续性努力和奋斗的价值观成为纨绔子弟,所以有说法“华人富不过三代”。
2、安逸使国家和民族价值观缺失甚至和平演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文化是勤劳和勇敢 正是有了这种居安思危的价值观和勤劳勇敢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我国才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经济体第二强国。
和平演变,是不同主义国家间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对方国家制度发生变化。“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毛泽东是最先觉察到“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并且号召共产党人同这种危险作斗争的领导人。
因此即使国家强大了民族富强了,也不能躺在祖宗的功劳本上沾沾自喜,而要勤俭节约发奋图强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安逸将被历史和时代淘汰:中国的历朝历代凡是开国基本上都是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因为开国皇帝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至理名言,不论是唐宗宋祖还是成吉思汗都有一种危机意识,他们不敢懈怠不敢灯红酒绿,但是失败的王朝都是末代皇帝,也就是安逸惯了开始持续性懒政不作为,郭沫若在延安时期写到《甲申三百年祭》就是这个道理。
《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3月19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沫若。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